曹爽的十万大军,正被王平堵在兴势山一线。
几月前,曹爽还在潼关时,蒋琬与王平就给姜维写信,希望能复刻“汉中保卫战”的大胜。
那次战役,王平正好参加了。
他记得非常清楚,汉军只有三万兵马,司马懿却有十五万之多,而且有匈奴骑兵助阵。
但很奇怪,那次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众将全都在城中吃吃喝喝,就成功击退五倍于自己的魏兵。
两人在信中请教经验与兵马部署,却被姜维坚决劝阻。
因为,“敛兵聚谷”需要各城守将严格执行军令,所有行动必须统一指挥,而且不能出现细作与叛徒。
而这一次,汉中只有蒋琬、袁綝与王平三将,没有坚壁清野,更没有提前疏散百姓。
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采用魏延的“错守诸围”之法,将魏军挡在汉中盆地之外。
大战之前,姜维考虑了几乎所有的可能,全都详细地写在信中,只要蒋琬与王平严格执行,击退曹爽并不困难。
然而,姜维还是高估了曹爽。
那家伙不懂排兵布阵,不懂奇谋妙计,十万大军挤在褒斜道中汹汹而入——褒斜道稍稍好走,而且是关中通往汉中的最近路线。
曹爽的战法非常简单,蒋琬与王平正好集中全部兵马,在兴势山一线坚决阻截。
这就呵呵了。
曹爽的前部先锋无法打通道路,十万兵马就只能困在狭窄的褒斜道,进退两难。
“孙权欲打合肥”的消息送来,曹爽正在褒斜道中风餐露宿,襄阳岌岌可危,孙权又趁虚而入,曹爽彻底没辙了。
只能令司马懿领兵十五万,速速增援合肥。
于是,司马懿这位大司马,还是蒋济这个太尉,成功夺回兵权。
这一切,魏延与姜维都只收到“小道消息”,远在豫章的烧戈与伐同,肯定是一无所知。
他们收到陆逊的求和信,马上就同意退兵,其实是因为“弹尽粮绝”。
吃惯了面饼的战马,如果不是饿得咕咕叫,压根儿就不吃豫章郡的青草。
而携带的面饼,早在十几天前就吃光了。
本想去庐江寻找美女,哪知江上连座浮桥都没有,根本就去不了庐江郡。
他们早就想退回江夏,却因两批螃蟹死在半路——那玩意儿,必须活着送往襄阳,必须赌赢一次姜维。
正在苦思“送螃蟹”的办法,陆逊就来信求和,简直瞌睡遇上了枕头。
在两人看来,跟陆逊“议和”并不算违抗军令,因为豫章郡从未被汉军占领,也就谈不上丢失国土。
半月后,襄阳收到陆逊的信,魏延恨得咬牙切齿——很不甘心地,给姜维送上一张欠条。
“我就说嘛,只要司马懿兵出合肥,孙权只能下跪跟我求和!”
“你就嘚瑟吧!”魏延赌输了钱脸上不甘,心里却在庆喜:江夏郡兵不血刃就归了汉国,想不到,着实想不到。
此时此刻,除了仍被魏国占领的南阳郡,荆州六郡皆被汉国所得。
他跟姜维几年前议定的“北拒东进”战略,终于取得实质性成果。
国土横跨荆益,终于让汉国的国力,与东吴基本持平了。
而且,汉国还拥有顺江而下的优势,收复扬州不再是梦想。
只有夺得扬州,汉国就真正拥有了跟曹魏争夺天下的实力。
国书还没送到成都,更没有加盖国印,陆逊就匆匆退往濡须口。
在他看来,魏延与姜维点头同意,比刘禅点头同意更加可靠。
荆州,吴国已经丢了,早晚要夺回来。
但在夺回荆州之前,必须击退司马懿。
否则,吴国就没了。
“依你之见,此战结果如何?”
魏延口中的“此战”,是指魏国与吴国即将爆发的“合肥之战”。
如果孙权战败,魏国的势力将推进到长江一线。
如果真是这样,汉国想收复扬州,就难上加难了。
没等姜维回答,魏延又在忧虑叹气,“我真为孙权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