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一百八十二章 二桃杀三士,河北种祸根终(2 / 2)

至于贾诩所犯之错…

其实也不算什么大错,但贾诩不该主动往赵旻枪口上撞。

彼时,赵旻在大散关正为张既养虎为患之事而暴怒、甚至已生出杀心,贾诩不该为张既说好话。

结果…

好吧,结果也不算是坏事。

以庞德这憨劲儿,若其人单独镇守壶关,说不定壶关已经失守。

今年二十啷当岁的庞德,终究还不是历史上十七年后那抬棺出战、智勇双全之猛将。

贾诩在壶关镇守有功,加之赵旻对贾诩心存愧疚,此番返回许都,贾诩至少也能从关内侯升到亭侯。

注意:是列侯中次于乡侯、高于关内侯的亭侯,不是亭长。

所以,此事无论于贾诩还是于赵旻,都算因祸得福。

话说回来,庞德这个憨憨当然不可能知道,有一场富贵正等着贾诩。

他只知道,听贾诩的准没错。

以是故,庞德在惋惜了一番贾诩的遭遇、并引以为戒后,终于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先生亦请作准备,某这便令兵卒速速准备,某等今日便开拔赴许都!”

贾诩展颜一笑,微微颔首。

“甚善!”

庞德走后,贾诩脸色陡然变得阴沉下来。

“二桃杀三士,好阳谋!袁家将亡也!”

【作者题外话】:贾诩是凉州集团的重要人物,早年活跃于董卓麾下,深刻影响并改变了汉末的历史走势。

董卓遇刺之际,正是靠着贾诩的奇谋,李傕、郭汜才兵行险招,出奇制胜。

在裴松之等学者眼中,东汉的衰亡实是由于贾诩毒计所致,其人可谓罪孽深重。

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裴松之

虽然《魏书》对贾诩多有美言,但未必不是事后附会。

贾诩在魏位列三司,其后裔又显于西晋,因此陈寿修史时,也不得不考虑当朝的影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嘛!

初平三年(192)董卓遇害,贾诩时在陕县。他鼓动关中诸将袭击长安,导致东汉朝廷彻底崩溃。此事人所共知,无需赘述。

(李傕)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魏书董卓传》

李傕发迹之后,贾诩迁尚书,正式染指中枢权力。

虽然《魏书》称贾诩在长安时(192-195)对汉廷“多所匡济”;但汉帝出奔关东时(195)贾诩却并未跟随;汉帝迁都许县后(196),贾诩也并未前往投奔,反而相继依附于凉州乡党段煨、张绣等人。

照此论之,贾诩与汉廷的真实关系,便不得不加以探究。

《贾诩传》对传主的早年记载是一片空白,只提到他得到汉阳人阎忠的青睐。

(贾诩)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魏书贾诩传》

汉阳即凉州天水,可知阎忠是贾诩的“州里人”。因此阎忠提携贾诩,属于乡党之间互戴高帽,故无足论。

贾诩的首次出仕记载,是在董卓上洛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

董卓之入洛阳,(贾)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魏书贾诩传》

此处的太尉即指董卓。按记载,董卓上洛同年(189)便自领太尉。

策免司空刘弘而(董)卓代之,俄迁太尉。--《魏书董卓传》

太尉掾即太尉府的幕僚。按汉制,三公可以开府,自辟僚属。掾即副官、佐官,被视作三公的喉舌。

三公乃天子之股肱,掾属则三公之喉舌。--崔寔《政论》

可见早在董卓上洛之前,贾诩便已追随董氏,是其腹心之臣。照此论之,董氏秉政初期的许多明智举动,比如“示好洛阳士大夫”等行为,很可能有贾诩在幕后出谋划策。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蜀书许靖传》

董卓西迁长安之后(191),贾诩奉命出屯弘农陕县,辅佐董卓的女婿牛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魏书董卓传》

董卓之子不见记载(有一孙女董白,史书未详其父),或许早死;董卓执政时,主要倚重其弟董旻、其侄董璜、乃至联宗董承等人。因此牛辅可以视作董卓的潜在继承人。

(董卓)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作为牛辅军师的贾诩,在凉州集团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董卓遇害后(192),牛辅也很快死于兵变。恰逢李傕、郭汜劫掠关东归来,贾诩遂与合谋,并亲自布署了袭击长安的军事计划。

需要注意,长安沦陷之后,贾诩的相关记载十分矛盾,漏洞百出。

贾诩一方面“谦退恭谨”,不肯受封;另一方面,贾诩又领左冯翊(即冯翊太守),还担任吏部尚书,典选举。

(贾)诩为左冯翊,(李)傕等欲以功侯之……固辞不受。又以(贾诩)为尚书仆射……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魏书贾诩传》

从记载来看,贾诩辞让“有名无实”的尚书仆射,却担任掌握实权的吏部尚书,实际是一种“不贪虚名”的现实行为,谈不上恭谨谦退。

另外按照王沈《魏书》记载,贾诩在吏部尚书任上,“多选旧名以为令、仆”。

(贾)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王沈《魏书》

此处的令、仆,指的是“令”与“仆射”,即尚书台的主官与副官。

可见贾诩虽然没有担任尚书仆射,却掌管着尚书仆射的出仕人选,实权更重。

东汉的宰相,实际上就是尚书令。

呵呵,综上所述,贾诩的履历,是否与李儒如出一辙?

虽然《魏书》极力美化贾诩的形象,称他“匡救天子,护佑大臣”,实际从《献帝记》的记载看,汉帝出奔时(195),贾诩是处在李傕阵营的。

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贾)诩谓(李)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献帝记》

《献帝记》的作者是汉廷侍中刘艾,他是该事件的亲历者,因此其记载的可信度很高。

贾诩的主张,是不要对汉廷君臣赶尽杀绝,即“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至于所谓的“多所匡济”,更近乎事后的附会之语。

(贾诩)典选举,多所匡济,(李)傕等亲而惮之。--《魏书贾诩传》

汉帝还都洛邑(195)、东迁许县(196)之后,并未见到贾诩前往投奔的记载。

实际彼时的贾诩正依附于同郡段煨;

其人之后又赴南阳,投同郡张绣。

(贾诩)遂去(李)傕讬(段)煨……张绣在南阳,(贾)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魏书贾诩传》

如果贾诩真的对汉廷“多所匡济”,绝不可能长期旅居南阳(196-199),辅佐张绣对抗朝廷。

可见贾诩与东汉君臣的关系,绝非史书所言般和谐友善。

李儒同样如此。

加之李傕在初平年间大玩特玩“发动关东诸侯斗关东诸侯”这一高端捭阖之术,所以,有充足证据证明,贾诩实际上就是演义中李儒的原型人物!

张绣在袁尚覆灭同年(207)即死去,落得个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

(贾)诩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指曹昂之死),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指张绣)无疑。”--《魏书贾诩传》

按《魏略》记载,张绣是遭到曹丕逼杀,这当然离不开曹操的授意。

可见贾诩所谓的“不计旧怨”,完全是信口雌黄、子虚乌有。

五官将(指曹丕)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心不自安,乃自杀。--《魏略》

呵呵,这纯属给孝子丕脸上贴金。

张绣杀了曹昂,孝子丕心中恐怕感激张绣犹恐不及吧?

曹昂不死,卞夫人所生,也就是庶出的曹丕,哪里有半点机会成为曹操的嗣子?

有嫡立嫡,无嫡才立长呐!

不过鉴于张绣见诛,贾诩也不得不从此低调过活,夹起尾巴做人。

(贾诩)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魏书贾诩传》

在贾诩看来,这一家老小的性命都是捡回来的,能够低调平安过完一生,便属不易。

曹魏高危…好吧,即便如此,危险程度也要次于提心吊胆大半生的刘备阵营。.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