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44章 大哉!炎农圣法!(1 / 2)

不知不觉,教研室里已经聚集了一群人听李介宾讲经。

知来处去处,明来处去处,为修。

《黄帝内经》从唐朝王冰整理后,传到了宋朝已经是错乱百出,版本各异,在校正过程中,林氏等搜集数十种《素问》传本及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世者,本“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泝流而讨源,定其可知”之宗旨,“寝寻其义,正其讹舛”。

凡其校正补注者,均冠以“新校正”三字,所以《新校正》就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林亿治学十分严谨,如校《素问》,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清源,改错六千余字,增注两千余条。

现在买上一本《黄帝内经》,里面的《素问》就是林亿定下来的最终版。

要不说古人淳朴呢,要是搁到现在,高低要来个四创,然后把书名一改,名字大湿都替林亿想好了,就叫《林亿内经》,那中医学发展史也高低要改一改排位了,林亿才是医圣!

校正医书所原计划整理8部医书,但最终编校了11部医书,即《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金匮玉函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

本计划校勘的《灵枢》、《太素》、《广济》并未见其校正及刊行。

校正的医籍奉请皇帝亲览,然后交由国子监刻版刊行,大部分在熙宁间(1068~1077年)陆续刊行。

由此,医道大昌,此后千年,百花齐放,名家辈出。如金元四大家之流,多脱始于《内经》,与北宋医学出版社离不开关系。

“阿宾,老唐又不在这里,你吹他家的《内经》也没人听呀。”

被打断,李介宾有点不满意了,门户之见呀,老刘你知道你跟我差到哪里了吗?仅仅是年龄吗?

不过看着围起来的一帮研究生们,李介宾觉得还是不要扫了老刘的面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只是之前其实已经讲过关于《伤寒杂病论》的流传了,重复的内容就当老刘听过了,这里讲讲另一件事情,就是关于张仲景二创的事情。

“大家听说过《金匮玉函经》吗?”

“那不是《金匮要略》吗?”一个研究生说道,老刘听完后,老脸一黑,好家伙,居然是自已的学生,回头要好好给他开开小灶,避免出来丢人。

论《金匮要略》跟《金匮玉函经》有哪里像?哦,名字都有个金匮呀......都研究生了,还望文生义!

李介宾看着眼前的这帮师兄师姐们,莫来由的开口,声音浑厚有力,带着他这个年龄段所没有的严肃与庄重:“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

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这帮研究生什么时候见过这场面,小伙伴都惊呆了,这是在干嘛?背书吗?

而老刘则有些出神,有些干涸的嘴唇微动,似乎是在跟着李介宾念着,那是独属于他们那个年底的记忆,那个年代,是没有网络的......

当年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仲景医书就已经不全了,所以王叔和只整理了一部分,称为《伤寒论》,此后数百年流传,大家都以为这就是张仲景的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