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的制作其实并不困难。
它本应在一百多年之后出现,但在灯泡制造之前就已经有人发现了,将金属丝通电可以使金属丝发亮这一事情——这也是灯泡最基本的原理和雏形。
而制造灯泡的难点,其实在于寿命极短,成本极高。
无论是用金属丝还是用竹炭都会快速的氧化,并且格外不好控制金属丝的亮度。
胤祚并没有兑换出灯泡的制作方法,这是水力发电这本书中自带的。
他当时便想到即使有了电,也可能会有机械跟不上的问题,所以还用剩余的能量点兑换了一本《机械制造要点》。
这本书内涵盖了加工工艺,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等等十几个有关于机械制造的知识。
这本书内的大部分知识现在都用不到,但书中刚巧有几章是以白炽灯的制作工艺来举例的。
白炽灯一共分为四部分,灯丝,支架,泡壳,灯头。
泡壳也就是最外面的玻璃罩子,这个其实是最简单的,即使不能达到后世那样大批量生产,但目前的手工也可以完全将其取代。
想要什么样子的都可以制作出来,连半分差错都不会有。
而灯丝他们也直接省去了,原本历史上几十年的摸索,直接就把开卷答案递到了他们的面前——钨丝。
胤祚还记得高考地理时考的地质地形专题,其中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当时老师强调的几大考点,除了煤炭之外,便是各类稀有金属,钨便是其中的一种。
因为它是一种战略资源。
胤祚没有亲眼见过钨矿的样子,可是他把位置记得清清楚楚。
世界上最大的钨矿,江西浮梁县朱溪钨矿。
起码在他高考那一年,世界最大钨矿的名头,还是朱溪钨矿的,只不过听说后来又发现了比它还大的钨矿,但那个时候胤祚已经不需要再学习地理了,他自然也就没有留意。
那么多人一起找,一听他们描述的矿石样子,当地人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到了。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的到底是不是六阿哥所说的那个矿,但在大湖塘这的确有不少这样的石头。
再按照六阿哥所说的用碳与之还原一下,果真就得到了银白色的金属。
刘咏鹤在这里也发挥了不小的功劳,还有当时向太子借的那两个教书先生也一同过来了,因为目前对于化学理解最为深刻,掌握的最熟练的便是他们三人。
总之,制作灯泡的过程几乎是和制作水力发电站同步进行的,福全在刚接到命令的时候还以为书上画的这小小的灯泡很容易便可以做好,但谁知道却一同做了九个月。
那么多人,没日没夜的九个月。
由此就可以知道这灯泡到底有多难做,其中又有多少他们所理解不了的地方,但也算是按葫芦画瓢仿制出来了几个。
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充氮气,便只能先抽真空,但真空他们此时也是抽不成的,只能尽量地排出罐内的空气。
刘咏鹤利用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的这个道理,配合着其他的方法,才勉强成功——这样,钨丝便不会在发热之后那么快速的氧化。
不说像现代那样抽真空灌入氢气之后可以使用几十年,但十几年也是不会坏的。
福全小心翼翼的捧着这几个来之不易的灯泡,向康熙讲解着他们中间克服的诸多难点。
其实这些事情康熙早就在他之前的折子中都了解到了,但果然还是亲眼看到更具震撼。
他不禁伸手摸了一下正在发亮的灯泡,然后就被烫了一下。
胤祚只是一错眼,就看到他爹难得犯蠢了,嘴角不禁扬起一个小小的弧度。
嘿嘿,都说了现在用的是白炽灯,灯泡亮的时候玻璃很热的。
虽然他们此时的水力发电更多的是象征性的作用——因为压根就没有什么正儿八经能用的电器。
但慢慢来,总会有的。
胤祚欠系统的账在这半年内已经还了一大半,若是有个什么机会,估计很快就会还完了。
胤祚是这么想的,但他没想到这个机会竟然这么快。
噶尔丹突袭。
因为俄国和他们签订了条约,并没有像原来那样对噶尔丹提供帮助,而今年的天气又很极端,热的很早,冷的也很早。
现在才不过十月份,刚刚入秋的时候,就已经需要把厚被子换上了。
草原的冬天向来要比中原的冬天更加难熬,他们这边都如此寒凉,那想必今年冬天蒙古恐怕要死伤不少。
几大草原因为这两年和中原的交易还好过些,但一直流窜在外,被拒绝交易的噶尔丹带领的人群绝对不会那么轻松。
他们早早的便预见了,所以便比往年更早的开始对边境的城镇和较弱的部落进行骚扰。
——但这只是表面。
康熙的人手探查到,他们私底下抢掠的大多数都不是过冬所需要的物资,而是战备物资,比如粮草和马匹。
他们没打算带太多的杂物,这就说明他们今年冬天没打算在某个地方驻扎安营,而是另有所图。
胤禛也难得有些沉重。
这和他印象中的不同,他也不知这种改变是好是坏。
在他的印象里,噶尔丹在下一年才会发起进攻,然后被清军击败,退居到科布多。
接下来又持续骚扰了几年,才在康熙三十五年被彻底击溃。
而这期间,康熙曾三次御驾亲征,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将此事了结。
哪怕是平定三藩,□□,康熙都未曾离京,而是在后方坐镇,但他却因为准噶尔部三次出行。
就是因为此事的重要性以及危急性,蒙古的位置十分重要,若是蒙古不安,京城也不会安稳。
噶尔丹一直想要收复蒙古,成为新的天可汗,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允许,不能容忍的事情。
甚至说若是真的让噶尔丹把漠北几部打了下来,别说今年的年,之后每一年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所以在发现噶尔丹有动作之后,朝廷最近的所有进程都暂缓了下来,康熙也开始给户部批条子,以及暗中调动军队分批前往距离蒙古较近的几个城镇。
没人和胤祚说明,但他也隐约察觉到了一点,所以乖乖的在阿哥所养伤,没给康熙和太子添乱。
这样压抑的气氛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就在胤祚觉得都快过年了,应该没什么事儿了的时候,康熙在朝上宣布,他要御驾亲征。
消息传来的时候,胤祚躺在床上,边看话本,边吃着鱼干,甚至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御驾亲征......御驾亲征?!”
谁?
他爹?!
*
康熙的武力值胤祚其实是不太信任的,毕竟他爹虽然天天锻炼,但其实也没什么人和他对打,只是偶尔和下属练练布库。
打仗交给将军不就可以了吗?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康熙在后方指挥也可以啊。
但康熙这次却很是坚决,毕竟在上朝时那么多大臣阻拦都没拦得下他。
“战场瞬息万变,有些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过时了,我只有到前方去才能更好的把控,更好的决策。”
但他见胤祚满脸担忧,很明显刚从床上爬起来,慌慌张张的连衣服都没穿好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安慰到:“御驾亲征的象征意义更多一些,最大的作用是鼓舞士气,我自然不会亲自去杀敌,无需担心。”
胤礽拧着眉。
他和对于打仗一窍不通,能够被康熙这省略了所有危险之点的话语欺骗的胤祚不同,他很清楚御驾亲征是个足够凶险的决策。
擒贼先擒王,不仅是他们这方的士气会增加,噶尔丹也必定很想要康熙的人头。
而且此时作战的环境艰苦,即使是皇帝也得不到什么很好的照顾。
可他却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良久的沉默。
他没开口,康熙却主动点了他:“朕后日离京,这京城便交给你了。”
康熙拍了拍太子的肩膀,用了点力气,像是在问他能否接住这份沉重的责任:“你有信心吗?”
他的眼神中满是郑重。
这不是父与子的对话,而是君与臣的对话。
他在问着自己的太子,问着这个庞大国家的下一任帝王。
若是他倘真出了什么不测,太子真能把控好此时的局面吗?
*
康熙还是离京了。
胤祚知道自己拦不住后就没有拦了,只是不停的帮他想着还需要带什么东西。
把人送走之后才回到阿哥所,在被窝里蒙着被子哭了一场。
怎么可能会不担心呢?
哭完之后他便一直焦急等待着前线传来的消息,平日里不喜欢出门的他,现在基本上每隔一天就会去问问太子有没有收到什么信件。
战场上的消息有好有坏,但太子基本上都是捡着好的和胤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