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建一脸难色,“说的也是,钦差大人哪那么容易走啊?”
这时衙役来报,“县令大人,有钦差大人的传令兵过来。”
谭县令马上道:“快请。”
传令兵单膝着地,“报——钦差姜大人,奉旨赈灾,预计在今日酉时到达渡县城外。”
谭县令问:“带了多少兵卒,随行多少灾民?”
传令兵答:“兵卒两千,灾民预计也是两千上下。”
谭县令对衙役道:“快带这位兄弟下去吃点东西。”转头对余少建也是露出难色:“大人,您看这……”
卫其英说:“下官有一计,不知大人可愿试试?”
谭县令忙道:“请讲。”
“姜大人带着流民一路过来,定不会熬太厚的粥,不如谭大人就把粥熬到最厚,以能立住筷子为标准。
让流民与兵卒在这一顿都吃饱,待到所有人都吃高兴了,您再说两万斤粮也已经是尽全县之力,并主动向姜大人提出安置全部跟来的灾民。
这样灾民念您的好,姜大人也念您的好,也自会愿意相信您已经尽了全力,就再没法提出什么别的要求了,你看这样可好?”卫其英说的是相当真诚。
只有余少建知道,这家伙从最开始报的粮数就是虚的,姜遥岑天天放的是粥,不是干粮,哪里用的了那么多?
谭县令一听,不过是四千人的厚粥,顶多也就是用上一千五百斤粮,加上城外原有灾民都吃饱也用不上两千斤,这可比姜大人要带走的几万斤少太多了!
再就加上自己态度好些,一切都由自己主动提出——这个相当划算啊!
想我一个七品县令,对上官的好态度,那自然是有的,绝对没有问题。
连忙应承下来,“好好好,提前半个时辰去支锅熬粥。”
问一旁县丞,“咱们义仓有多少口熬粥的大锅?”
县丞答,“应该还有十口能用的大锅。”
谭县令吩咐道:“好,你去清点一下,再拿本官的帖子,去各士绅家借几口施粥的大锅,凑够二十口,同时熬粥。”转头问余少建,“大人,您看这样可好?”
余少建一看,还挺用心,“好,本官也不走了,留下与姜大人为你说说好话。”
……
有余少建打前战,姜遥岑徐州这一路赈灾,路上虽风餐露宿,却是异常的顺利。
区别不过是,其他几个县没有渡县拿出的粮多。
一个半月走到乌州境时,姜遥岑还余了一百八十车粮,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
而另一边继续沿着宋河前行,进入了平顶县境内,苏如画带着聚拢的流民一边向县城走,一边施粥。
说也奇怪,这平顶县内,流民倒是少了很多,一路跟着苏如画到县城下的才千余人,河下县的一半都不到。
可是相同的是,到了平顶县城下,城门也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