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供不出一个读书人,所以心里都没太多的奢望,只想着自己孩子能写会算认个字就成了。
等他们领着孩子去了村口,才知道李云松的夫郎还收姐儿哥儿,并且不光教识字,还教绣活,顿时让村里人更高兴了。
乡下的姐儿哥儿大都不识字,最多就会写个自己的名字,甚至有些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不过能绣花就不一样了,镇上有绣坊,那些帕子荷包什么的,只要绣了花啊草啊的,价格立马就翻了一倍不止。
而且自家的姐儿哥儿若是会个手艺,将来嫁到婆家总是会被高看一眼的。
一时之间村口来的人就更多了。
好在李云松定了规矩,只收七到九岁的孩子,至于再大些的想学,可以旁听。
之所以定下年龄限制,是因为乡下不比镇上。
乡下的孩子十岁都能干活了,到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还不够让他操心的。而且七八岁是最好的启蒙年龄,若孩子是个读书的好料子,那两年后李云松就会跟他家里人说让送去镇上的学堂,若是不行,那读上两年认认字就行了,还不耽误学习怎么干农活。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学堂是汉子、姐儿、哥儿一起教的,再大了姐儿哥儿就不好天天和小汉子们在一块玩了。
青萍湾适龄的男孩、女孩和哥儿,加起来才二十六个。
像顾家、黎家、胡闲家、田杏家、徐老太家等等,都是一个适龄的孩子都没有的,这样的只能是暗道可惜了,错过了前三年免束脩的机会。
中午时附近几个村里的村长也领着一大群人来了,这些人有的都是家里有适龄孩子的,不过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束脩礼要多少。有的是想在集市上做买卖的,先过来看看摊位和人多不多。
镇上的学堂是每年收束脩六礼加四两银子【来自百度】,束脩六礼分别是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等六种礼物。
肉干是谢师恩的,芹菜代表着业精于勤,龙眼干代表了启窍生智,莲子代表苦心教学,红枣代表早日高中,红豆代表宏图大展。
不过乡下人本就只是想孩子认认字,并不求能考举人做官,所以束脩肯定没那么贵。
以前教顾安泽的那个老童生,每年只收二钱银子外加一斗小麦。
当李云松说只收一两银子,不收六礼后,那些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一两银子一年他们还能承受的起,毕竟李云松是秀才,也值这个价。不过若是再高些,那好多人就会打消让孩子读书的念头了。
李云松清楚自己只是帮孩子启蒙,所以是不敢收太多的,镇上那些学堂的夫子,最低也是个秀才,李云松自认才疏学浅,并不敢跟他们相提并论。
青萍湾附近离的近的只有七个村子,当听说了这边学堂的学费后,每个村来报名的孩子还是不多,有的三四个,有的五六个,甚至有个村子一个报名的都没有。
【这里解释一下,古代读书真的很难,就算花钱读了,也很难考的上,所以乡下人愿意供孩子读书的很少,而且笔墨纸砚这类的也贵,我就没写太多的孩子来读。我百度的时候看到一个评论,说古代读书是跳跃阶级最快的方式之一,就这还要十年寒窗。而且那时比现在高考还要难上几十倍,不然也不会把金榜题名列入四大喜事了。我觉得他这里说的跳跃阶级,是按士农工商说的。虽说商人地位低,可是大部分都比农民过的好,所以按过的日子来说,还是农民的地位最低,日子最苦。反正我百度来的古代农民的日子,那是吃饱饭都难,大部分人娶不到媳妇。甚至有人说我们现代这些人的祖先,以前全是贵族有钱人,因为穷人留不下后代。总之一句话,那个时代想要跨越阶级考中举人,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前面已经够两千字,本段不在两千字内】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