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
黄月英止住姜维的话,深吸口气:“我遍观朝中众臣,只有你可以托付。
“姜维,希望你看在丞相悉心教导的份上,能收瞻儿为徒……拜托了……”
说完,又是剧烈的咳嗽声。
黄月英的气色,确实不太好。
突然想起,历史上的黄月英,在诸葛亮死后不久也过世了。
也就是说,自己救下魏延,并没引起历史的改变。
“夫人放心,末将,必会好好地照顾瞻儿。”
“好!好!那就拜托将军了!”黄月英满意地点点头,“我不奢求瞻儿出将入相,只愿他平平安安地长大。
“所以,你名义上是他的师傅,却不能教他任何兵法,切记!”
“夫人,瞻儿天资聪颖……”
“不,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绝不能教他兵法。他不是出将入相的料,他没那种本事。”
黄月英再三叮嘱,姜维实在不能理解。
一个亲生母亲,哪能这样看贬自己的儿子?
仔细一想,历史上的诸葛瞻,还确实是“言过其实”。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十七岁的诸葛瞻没有任何军功,却娶了公主为妻,获封骑都尉,袭诸葛亮的武乡侯爵。
随后的十几年,诸葛瞻从没上过一次战场,却一路封官加爵,先后担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职。
直到到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已经升到卫将军一职,与辅国大将军董厥一起执掌尚书台,统领全国军政大事。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第一次领兵御敌。
可惜的是,他行至涪县却盘桓不前,错失了占据险要地势的良机,在邓艾大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一直退往绵竹。
汉魏之间的“绵竹之战”,是两国的最后一战。
此战中,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死战不退,双双殉国。
想起这些,姜维越发地佩服黄月英了。
诸葛亮是在《戒子书》中勉励诸葛瞻,而黄月英,直接把诸葛瞻贬得一无是处。
此时的诸葛瞻,才七岁啊!
黄月英又是如何看透了他的一生?
难道,她也会算卦?
看出了姜维的疑惑,黄月英无奈一笑,缓缓说道:“瞻儿的一生,必会活在他父亲的阴影之下。所以,我才断定他一事无成。”
“夫人……”
姜维想要反驳,但仔细一想,好像真是这样。
不,黄月英用词不当,应该说“诸葛瞻的一生,只能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
这个光环,太强太耀眼。
人们只会看到诸葛亮的光环,看不到光环之下无助痛苦的诸葛瞻。
历史上的诸葛瞻,刚刚失去了父亲,很快又失去了母亲和姐姐。
那时候的他,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独自一人为父母守孝,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家,还要面对君臣百姓的殷殷期待。
不,这不是期待,而是无形的重压——汉国的君臣百姓不会承认,而且意识不到这一点。
他们只会有意无意地,拿诸葛瞻跟诸葛亮做比较。
就像一千多年后的网友,总会拿蒋琬和费祎跟诸葛亮比较,或者拿庞统、法正与诸葛亮做比较。
在这种比较之下,如果诸葛瞻做对了什么,那肯定是“理所当然”;如果他不小心做错了什么,那就“不可原谅”了。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诸葛瞻能健康长大,就非常不错了。
没错,绵竹之战,他确实是败了。
他没有父亲的本事,他辜负了汉国君臣百姓的期待,他确实是“言过其实”。
他,只能用自己和儿子的性命报答国恩,为诸葛一家留下“三世忠贞”的美名。
但别忘了,这个“言”并不是诸葛瞻想要的,而是君臣百姓强加给他的!
意识到这些,姜维郑重地抱拳行礼。
“请夫人放心:末将一定悉心教导瞻儿,绝不辱没诸葛一家的声誉!”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