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05章 汉朝重要着作—王充《论衡》(1 / 2)

汉朝时期,王充所着的《论衡》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与科学着作,其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论衡》的简要概述。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

王充,字仲任,东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生于约公元27年,卒于约公元97年。

他少时曾游学洛阳,博览群书,以班彪为师,对儒家思想有深入研究,但同时也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说持批判态度。

在此背景下,王充撰写了《论衡》一书,旨在通过实证和逻辑的方法,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和虚妄言论进行批判,弘扬科学精神和唯物主义思想。

二、内容与思想体系

《论衡》全书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内容广泛,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王充在书中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思想体系,对宇宙观、认识论、人性论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宇宙观:王充反对“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这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

他提出“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强调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在运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非由超自然力量所创造。

这一观点打破了当时神学迷信的束缚,为科学探索开辟了道路。

认识论:王充重视感性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

他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反对空谈和虚妄之言。

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当时无疑是一股清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性论:王充主张人性有善恶之分,并认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

他提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论衡·本性》)。

这一观点打破了人性不可变的传统观念,为后世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