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生冷勿近”到如今的“侃侃而谈”,连上了好几道锁的话匣子终于被打开了,肚子里攒那话跟井喷了似的,蹭蹭蹭往外秃噜,挡都挡不住。
甭管扯到什么话题上,聊起来就没个够。
眼瞅着嗓子眼儿都快说冒烟了,还“嘚吧嘚吧”唠个没完呢,跟变了个人似的。
起先还是打字交流,后面估计是觉着键盘抠得过于生硬,缺少点儿感情,一些语气词也不好被捕捉,干脆改发语音了。
这不发不要紧,兹一发,他奶奶的!上来就是好几条。
再一看,单条语音就没有低于三十秒钟的,最长的直接一分钟。
但我们知道,这一分钟的语音只是微信的上限,并不是丫大脑辞海的上限。
你要不限制她时长,她他妈的能一口气说上半小时都不嫌累。
这回算真正见识啦,当话唠儿碰上话唠儿,那!这一天下来,除了瞎白话,就没别的事儿可做了。
他是说者无心,我是听者有意。
边听边跟心里祈祷,可别让我碰上这种“话唠子”客户。
虽说跟客户聊的多一些,能加深彼此之间的粘性,也能提高后期的成交率,但凡事儿不能太过。
这种就属于太过的。
聊的投机可以,可聊到这种接近于陶醉和忘乎所以的状态,就未免有些离谱了。
瞅这态势,就差把对方当成是自个儿生命中的桃花源,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我心说了,要照这样聊下去,不聊出点儿超脱正常购销关系之外的私人感情来,那才是活见鬼了呢。
时光荏苒,原本我对这张阳的印象就不深,如今多年过去,对他本人仅存的那点儿记忆也如同碎片一般,有一茬儿、没一茬儿,好像石沉大海了一样,回忆起来总是断篇儿的。
对待这么一大活人尚且如此,对他那些引以为豪的案例、话术就更甭提了,大多是支离破碎的。
有时回想起来,还会心生疑惑,纳闷儿道:
他当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他这句什么什么说给客户,想表达什么意思?
或是收获对方怎么样的回复?
这些问题,当初没问,后面更不可能问。
在我印象中,他应该是做到了次年5月份就离职了,前后加起来也就半年多的时间,具体什么原因不清楚。
就是这样一位被片区很多老板都看好的业务新星、被“火狼”的老大“轩哥”所寄予厚望的未来的创业新贵,在其倏然离职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团扑朔迷离的疑云。
同他在职期间的昙花一现相结合,首尾呼应,不由得令我心生感慨。
别说,这人身上还真有那么点儿让人看不清、摸不透的传奇色彩。
来时无声、走时留名,还颇有些古代侠客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而他那始终不走寻常路的思维逻辑,以及他那极具主导性的话题延伸技巧和语言组织能力,其中还包括了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都足以说明,他是个语言天才。
但这份无师自通的天赋,却随着他的飘然而去,逐渐成为积压在我心中永远的谜......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