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楼,1024实验室。
一阵嗡嗡嗡的声音,不断的传出。
实验室不算很大的空间内。
此刻正有上百架的小型无人机,同时悬停在半空中,排列成了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方阵。
在叶云明通过电脑的操控下。
这些无人机,一会变阵成圆形,一会变阵成为一个立方体,或者排列成一只小鸟的形状。
较短的时间内。
他就操控着无人机,如同控制一个个的像素点,从而随意组合成想要的形状,并实现了ppt幻灯片般的效果。
若是再给这些无人机装上发光灯泡,在环境昏暗的晚上进行测试,效果将更加震撼。
半小时后。
电量趋于耗尽的无人机,自动降落回了地面。
此次的飞行试验,取得巨大的成功,没有出现任何失误。
“排列阵型的功能,现在基本没有问题,每次都可以完美完成设计好的动作了。”
“自动避障与自动返航功能也已经做好了。”
“通信抗干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只要再多做几天测试,排除掉一些bUG,继续进行优化,我的智能无人机,就算是研制成功了,且论智能化程度,绝对吊打市面上的一众主流无人机,具有代差般的技术差距。”
叶云明喃喃道,脸上满是自信。
算算时间。
已经是一个月过去了。
他的智能无人机项目,即将拿出成果,很快就能问世了。
这个效率可以说相当快,更得归功于脑中的那个关于‘智能飞控程序’的白色光团,几乎所有的算法、最核心技术,光团里面都有,不需要耗费大量脑细胞去构思和优化最佳控制算法。
如果是让普通的技术人员去研发这类智能无人机,估计一个精准坐标定位算法,都得钻研几个月时间,更不用说,还得精通通信传输与控制技术,得会最底层的硬件编程,还要知道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横跨多个学科,把物理、通讯、软件、硬件全部结合到了一起,这个小小的无人机看似很小,但技术含量真心不低。
理论上,这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搞定的项目。
但叶云明做到了。
且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样的表现,不是只用区区‘天才’二字,就能够形容的。
……
10月8日上午。
作为东海科大‘天才计划’的执行与监督老师,今年三十五岁的赵斌,今天统一视察了下各位天才学生的表现。
十间分配给天才学生们的实验室,他一一进去考察了一番,而这种考察,他每半个月会进行一次,频率不高也不低——如果考察次数多了,就跟监督写作业一样,学生会不高兴,如果隔一两个月才考察一次,如同放羊一般,学校领导也会不高兴,毕竟学校投入了那么多资源,肯定是希望能尽快看到成果的。
说实话,赵斌觉得自己肩上的压力与责任很大。
因为在刚一开始,他建议学校招揽一些天才,拿出了那份《天才计划》策划书后,在校领导层的会议上,虽然得到了校长与书记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不少质疑和反对。
理由是十八九岁的大学生,知识量明显不足,再怎么天才,又能拿出什么样的厉害成果出来?
与其培养一批少年天才,还不如引进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博士与教授过来,性价比更高。
等等等等。
把赵斌的《天才计划》批判的一文不值,只是在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