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白须飘飘,身着粗布长衫。虽衣着朴素,却也掩盖不住一身儒雅的气度。
此人,正是隐居南山多年的农学大家陶然。
别人或许不知道,他一生都在钻研农学。
此番听闻圣上诏求贤良,听闻瞿宁的大名,他这才一咬牙,决定进京。
在他看来,国计民生,岂容儿戏?
一路风尘仆仆,转眼间,陶然已抵达京城。
不曾想,瞿宁却早已遣人在城门迎候。
“陶先生请留步!我们家将军,可是翘首以盼您的大驾!”一个小厮恭恭敬敬地迎上前,满脸堆笑。
陶然暗自惊叹:这瞿将军,还真是目光如炬,竟能一眼识得我的身份。
他随那小厮来到天工院,一眼便瞧见瞿宁亲自在大门处迎候。
“陶先生,久仰大名!”瞿宁快步上前,一把握住陶然的手,热泪盈眶,“能请得先生驾临,实乃我大炎农学之幸!”
陶然受宠若惊,忙道:“将军谬赞了。在下不过是个粗通农务的庸人,岂敢揽此殊荣?”
“先生太谦虚了。”瞿宁正色道,“先生博古通今,学识渊博。农学一道,独树一帜。我辈晚生,正应该多多向您讨教啊。”
说着,他便拉着陶然的手走进天工院。
院内,早已聚集了不少官员。
“诸位,今日我将召集诸位前来,是为了我大炎的农业大计。”
瞿宁开门见山,“如今边境战事频繁,而农事,便是立国之本!”
他一挥手,身后幕布徐徐拉开。
墙上张贴着一幅硕大的疆域地图。
每一寸土地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瞿宁指着地图:“这北方,土地贫瘠,我们要引黄河水灌溉,改良土壤;这南方,雨水充沛,我们要修筑堤坝,防止洪涝......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这些,都要靠在座诸位的合作,方能实现。”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附和。
“好一个治国良策!”
“有理,有理!”
瞿宁接着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选育优良品种。陶先生对此,可有何高见?”
陶然被众人的目光注视着,不由得紧张起来。
他清了清嗓子,缓缓道来:“草民愚见,大炎疆域辽阔,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方不尽相同。我们需因地制宜,培育多样化的品种。比如说,在南方多雨之地,选育的稻种就要耐涝;在北方干旱之地,选育的稻种就要抗旱。如此因势利导,方能事半功倍。”
陶然说着,渐入佳境,口若悬河。
瞿宁不时颔首,双目放光。
众官员渐渐被陶然的话语所吸引,频频点头称是。
“妙哉!不愧是陶先生,果真是见解独到!”
“这等农学大家,早该请出山啊!”
原来看似平凡无奇的稻谷,竟蕴藏着如此奥秘!
瞿宁与陶然对视一眼,会心一笑。
这一刻,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志同道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