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剑鸣的《长河之灯》是一篇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以深沉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讲述了灯花这一大家族跨越时代、充满悲欢离合的家族史诗。它把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置身于历史当中,通过一个家族的发展来映照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探讨了人性、爱与牺牲、历史与记忆等问题,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联系。这篇小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从中可以领略赣南的风景与习俗,感受赣南人民的品行,体会历史的变迁。
《长河之灯》第一个新颖之处就在于小说的叙事手法。故事的开头主人公祝独依跟着闺蜜薪火回乡,见证了为改造故乡土屋而召集的赣南梅江民俗“讲古闻”,由此揭开灯花一家的故事。它带人穿越了时空,从现代回到了战乱的民国时期,颇有风味。此外,“讲古闻”是赣南地区特有的民俗,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使得文章的地域色彩浓厚,具有独特的风采。这项特异的民俗还让人沉浸在故事当中,仿佛亲眼见证了一个家族由来与发展。灯花是这个家族的源头,是一条血脉长河最初的一滴水。这滴水已经流淌了一百二十多年,时至今日已经演变成一条血脉长河。通过“讲古闻”,这条血脉长河的后代们围坐在一起聆听先辈灯花的故事,过去与现在交织,明线与暗线多线穿插,是这篇小说的匠心所在。这本书大部分讲述了灯花与有财、有玉、有银这一大家族的故事。从灯花与有财的故事讲起,到灯花去世结束,跨越了一个世纪。毋庸置疑,这是明线。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从民国战乱年代到和平时代,这是暗线。不得不说,作者十分高明,把一个小小的家族史放大到一个民族史,从家族史诗中窥探民族的兴衰变迁,用一个个故事托起那段历史。历史是冰冷的,而其中发生的故事是生动的、有血液的。灯花历经百年而离世,她经历了有财在战乱时挣钱劳累而死,有玉因红白敌对冤枉而死,人民公社时期满秀被活生生饿死,还有大跃进时期捡狗被派去烧炭而推迟建房,新文化运动时期批斗干部。这些事件就是那段历史的证明,这些悲惨的经历使历史活了起来。以事为表,以史为里,这使得历史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现实中祝独依、薪火与敦煌的对话也是其中一条暗线。通过了解灯花一家的故事,他们展开了有关于独身与集体、婚姻的辩论,增加了文章的哲学意味。
小说第二个令我感兴趣的点是文章的人物刻画。看一篇小说写得精彩不精彩,除了看情节之外,就是小说的人物刻画。小说把灯花当作一条线,串起了文章出现的主要人物,比如有财、有玉、有银三兄弟和捡狗、书生两兄弟。有财、有玉、有银三兄弟虽生在一个家庭,但性格各异。有财是这个家族的长子,所以他成熟稳重,照顾着灯花和两个弟弟。与此同时,他还十分精明能干,靠渡船拉货维持着一家的生计,可惜操劳过多,劳累而死。他一生的愿望都是能靠自己的努力赚钱建一栋青砖房,可惜到死都没能完成这个心愿。这也成了灯花的一个心结,他们几代人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最终在捡狗的努力下,盖起了砖瓦房,达成了他父亲的心愿。有玉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在他哥哥去世后,他挑起了家里的大梁,替哥哥照看着灯花和两个幼小的孩子。他一生老老实实做事,照拂着大哥留下的孤儿寡母和不稳重的弟弟,但最后败在了血缘关系上,他无法拒绝弟弟以死相逼的委托,最终因此而丧命。有银作为家中的幼子,在有财在世时,出事了有财会送钱给他,在有财去世后,哥哥有玉会招拂他,帮他做生意,所以他养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性格。他冷漠无情,在哥哥有财重病时不肯带有财去看病;他重利轻义,为了赚大钱让有玉铤而走险,最终害有玉陷入了必死的绝境。
除了这三兄弟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灯花。这一人物贯穿了全文,可以说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一个人物。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她,因为她不是单一的性格,而是一个具有矛盾性、复杂性、多面性的圆形人物。她生于那个吃人的封建时代,又作为一名大户人家的女儿,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那些封建思想和封建陋习。她从小被母亲逼着裹了小脚,只为求得一门好姻缘,但是命运无常,在新婚之夜她丈夫意外离世,从此落得一个“克夫”的名声,只能草草地下嫁于有财。她并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挪着她的小脚操持着家务,帮有财减轻负担。然而好景不长,在过了一段甜蜜生活之后,有财因劳累过度而死,留下她们孤儿寡母。在乱世之中,她咬牙坚持,并未改嫁,愣是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一心只为这个家族留下血脉。所以文章开头说她是一个家族的源头,是一条血脉长河最初的一滴水,她孕育了这个大家族。但是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要养活这两个孩子谈何容易。这种勇气,这种乐观的态度,这份强大的内核,并非常人所有。更别说她还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颇有“一笑泯恩仇”的侠士风范,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她内心始终有一杆秤,顾大局、明事理,把家族矛盾与人际关系处理得妥妥当当。在有银间接害死她丈夫有财与弟弟有玉时,她怨恨过、气恼过,但在有银需要帮助时还是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手。她说,我们在世间活着,就要多记恩、少记仇,无论如何帮还是得帮。多记恩、少记仇,这就是灯花的弱德之美!一位乱世寡妇的生存理念,如此柔弱而又坚强。作者竭尽笔力去刻画这个人物,为她注入了灵魂。她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纸片人,而是千千万万个赣南女子的代表。她不仅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更是社会底层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她身上有着所有美好的品质,她温柔细腻、勇敢善良、积极乐观,宽容大方、坚忍不拔……
说到灯花,也就不得不提文章的线索——灯。小说多次出现海子《新娘》中的一句诗“有一盏灯,是河流幽幽的眼睛。”这盏灯,是思念之灯,是温暖之灯。这句诗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的引子,这是文章的主要情感,统领着全文,是小说的点睛之笔。文章第二次出现是在灯花和有财将要别离之时。敦煌说,我第一次看到这首《新娘》,就会想到灯花的故事,我觉得这不是幻想,而是人间真实的情景。那一盏灯饱含了灯花对丈夫的思念,她每天都要研究灯花的形状,盼着丈夫的归来。因为梅江人民都相信,灯花开,客人来。灯花百结,道不尽亲人的思念。第三次出现是在有玉回工棚时,独依的感概,她再次相信海子的诗歌是扎根的。“有一盏灯,是河流幽幽的眼睛”,灯花如此,秀珠如此,都是河流中幽幽的眼睛。在那个狭小的工棚当中,秀珠也在剪着灯花,数着日子,盼望着有玉的归来。那盏灯为有玉亮着,等着他回来,仿佛那就是有玉的故乡,是他自己的家。那盏灯不仅代表着思念和家的温暖,还象征着希望、指引与传承。灯花就是那条血脉长河中的一盏明灯,她的为人处世、性格品质为后人所学习,为他们的人生指引方向。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照亮了家族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读者心中的希望之光。那盏灯经久不衰、生生不息、泽被后代。
小说的场景描写也是一大亮点。范剑鸣通过生动的笔触,将梅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河村的古朴宁静,还是家族聚会的热闹喧嚣,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场景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中。如有财和两个伙计拉船的这一片段:从宁都州城下来,梅江在两岸青山之间宛从宁都州城下来,梅江在两岸青山之间宛转奔腾,一路水势浩大,水流多变,有财不时打着手势,指挥后艄的水生摇动舵柄,调整航向。宽大的橹叶吱吱呀呀地在货船前头响着,左边的橹手是蛮牯,右边是鸭子,透过他俩薄薄的灰布衣衫,手臂上的肌肉像山坡隆起,力量在肌肉里诞生,又一波一波地传递到橹浆上。这一段将划船时的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亲眼看到了两个小伙计拉船的场面以及他们拉船的艰辛。这样的场景还有多处,这与作家对生身之地的热爱息息相关。他说:“我有时想象自己会有这样一部诗集,呈现我四个鲜明的世俗身份。我曾经是驻村干部,是新闻记者,是活动嘉宾,是抗疫干部,这四个角色赋予我特定的阅历,促使我创作了大批作品。”
我觉得小说最令我感兴趣的地方还是小说里面暗含的思想观念。灯花一家三代人都致力于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甚至有财到死还惦记着要实现这个愿望。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观念:房为立身之本。房子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有了房子,就有了家;房子在,家也就在。特别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房子更是人们的庇护所。除此,小说还暗含着传宗接代的思想、宗族观念和血缘观念。小说中,主人公祝独依因倡导独身主义与父母理念不合,大吵一架而离家出走。一直以来,嫁人生子,传宗接代被视为一个女人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是一个家族的源头。梅江人家都说,女人命中有两个弯,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出嫁,两个弯才构成完整的人生。对于女性同胞,完整比完美更重要,也更有实现的可能。所以独身主义与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是极其不符合的,作家写出了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在中国久远的历史当中,女性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延续血脉。而灯花的一生也践行了这个观念,她坚持不改嫁,只为保全有财一家的血脉,此后也就有了那个大家族。祝独依也说,灯花对于他们那个大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是这个大家族的源头,没有灯花,也就不存在后来的那个家族。当然,一个家族里团结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宗法观念的代表。在小说中,一个大姓家族,会建立一座大宗祠,还要找到九株共一根的大树做栋梁,预示着家族团结和睦,绵远长久。从灯花一家的故事中传递的思想观念与现代观念碰撞,也让身处现代的我们产生思考。
整篇小说,为我们娓娓道来灯花这一大家族的故事,以赣南梅江地区为背景,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情感描绘,引领读者穿越了一条心灵的长河,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道出了其背后蕴含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范剑鸣以其精湛的笔触,将人物内心的波澜壮阔与家族历史的沉浮变迁巧妙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蔡怡琳)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