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放开之后,好处太多了,咱们不止是可以合法的开店,还可以把户口迁到燕京来,这样秋秋有燕京户口,就可以拥有正式的学籍,堂堂正正的上学了。”苏眉跟李淑芬进一步解释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说完又接着道,
“等到多挣一点钱,你们还可以在燕京购置宅院房产安家·······不过,你要是跟强哥在一块,也不用买,是不是以后就和秋秋直接住进强哥家里?”
听到苏眉的话,李淑芬微微摇了摇头,她看着苏眉轻声应道:
“要是有钱肯定还是要买的,我要为秋秋以后做打算,她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就有底气,我也一样·······完全依附男人活着的女人,是没有话语权的。
就算赚不到买够宅院的钱,我也要给她存一份丰厚的嫁妆。”
话语权?苏眉不禁怔了一下,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词汇竟然会从李淑芬的口中说出来。
在后世那个年代里,能够像李淑芬一样产生给女儿买房、攒嫁妆这种想法的女性都寥寥无几。
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陈旧思想观念之中,认为女儿迟早都是要嫁给别人成为别人家的媳妇的,所以在家庭资源分配上往往更倾向于儿子而忽视了女儿的需求和利益。
甚至有些父母会将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儿子,让女儿一无所有地出嫁。
因此,李淑芬能有这样的想法真可谓是走在了时代前沿。
她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对自己的女儿充满了深深的疼爱与关怀。
在她看来,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只要是自己的孩子就应该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和支持。
这是很难得的。
毕竟,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之中,女人似乎并不需要购置房产。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女人只需要长大成人后与男人结婚,自然而然地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即便是苏眉本人,当她听到李淑芬决定和强哥在一起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也是李淑芬日后可以住进强哥的家中。
女人在嫁人前住在娘家的房子里,而嫁人后则居住在丈夫家的房子中。
仿佛女人不需要拥有自己的房子。
然而,女人同样也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正如李淑芬所说,只有拥有了房子才能拥有足够的底气。
李淑芬经常说出一些让苏眉觉得震撼的话。
并不是这些话本身让苏眉感到震撼,而是这些话从李淑芬嘴里说出来,苏眉才会觉得震撼。
在过去,苏眉之所以愿意帮助李淑芬,正是因为她欣赏李淑芬的认知与勇气。
毕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敢于主动提出离婚,需要极大的勇气。
尽管李淑芬出身不佳没上过学,但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主见,并且具有远见卓识。
所以,苏眉坚信不疑,曾盛强决定和李淑芬携手共度余生,绝不仅仅是为了随便找个伴儿。
如果只是为了找个人搭伙过日子,曾盛强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人。
他肯定也是被李淑芬身上那种独特而耀眼的魅力所吸引。
或许正是因为李淑芬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才引起了曾盛强的注意。
看到自己选择帮助的人这么有思想,苏眉不禁感到一丝庆幸。
她知道,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没有觉醒,那么他就会像行尸走肉一般,无法真正地理解和追求自由与平等。
而现在,眼前这个人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这意味着他还有救。
然而,一个思想觉醒的人却又面临着另一种困境。
他们无法忍受被束缚和奴役,他们渴望自由和平等,但现实却往往让他们陷入囹圄。
觉醒的人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选择逃脱这个牢笼,去追寻心中的理想;要么被这个世界所摧毁,成为它的牺牲品。
要么挣脱,要么毁灭。
苏眉成为了那个帮助李淑芬挣脱困境的人,她坚定地向李淑芬承诺道:
“放心吧!我一定会带你赚到足够的钱,让你不仅能在燕京买到房子,而且还能买下多处房产。
这些房产不仅是为了秋秋,也是为了你自己。到那时,你将不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外来者,而是真正扎根于这座城市的本地人。”
多年后,李淑芬成了名副其实的燕京土着。
当她回首往事时,不禁感叹不已。
原来,苏眉给予她的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财富,更是一种改变命运、翻转人生的力量。
然而,面对眼前的成就,李淑芬依然保持着谦逊与朴实。
她笑着说:“买这么多房子干嘛呢?我可不像你那样雄心勃勃,有着远大的志向。我只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居所,可以种植一些蔬菜,让秋秋能够安心读书,过上平凡而温暖的生活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我不需要过多的繁华,只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就足以让我感到满足。”
此刻的李淑芬,对于未来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她只想过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
但是,苏眉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内心总会发生变化。
她坚信,李淑芬并不会永远停留在现状,她的野心将会不断成长。
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层面。
尽管现在的李淑芬满足于平淡,但总有一天,她也会想要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追求更多的可能性。
两人说话之间,杨素花从外面回来了,她手里抱着两匹崭新的布料,那布料上面印着漂亮的花色,让人一看就觉得心情愉悦。杨素花把布料放在桌子上,然后对苏眉和李淑芬说:
“苏眉过来了,你们看看,我选的这两匹布怎么样?”
“挺好看的。”苏眉站起来看了看料子,她见曾盛强跟在杨素花后面,跟曾盛强打了招呼就去了另一个屋子。
曾盛强跟在杨素花后面一起进的院子。
两人是在门口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