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
在大夏国当地土著带路之下,卫府铁骑连人带马,沿较为平坦的山路,顺利翻越山脉、进入大月氏国境之内。
按照班超之子班勇的记载,大月氏并非1国。
所谓大月氏,是指包含了西南的乌弋山离国(即后世巴基斯坦西部,与安息国接壤)、东部的罽宾国(克什米尔地区)、东南的身毒国(即天竺)、南部的高附国(巴基斯坦东部)、更加靠南的东离国(即后世印度半岛东南1带)、中间的大月氏6国。
两汉对西域诸国之命名,绝非仅是音译这般简单!
诸国之名称,往往隐藏了海量信息,此正所谓微言大义也。
众所周知,造纸术发轫于西汉,成就于东汉,至隋唐之际方才臻于成熟。
以是故,至今存世的汉代史书,最初都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
受文字载体所限,汉代史书的文字风格无不力求凝练。
往往增减1字,皆有深意,非字斟句酌、审思明辨,无以窥破其隐含于字里行间的微言精义。
譬如“安息”这个国名。
此名乃是借用了《诗经》中“嗟尔君子,无恒安息”之典故。
若能读出其中的“安处、安逸”之意,自然会对该国的地缘形势多出1份理解。
再举1例,高附。
“高”显然与高山、高地相关;
“附”则是用了“附骥尾”的典故,典出《史记之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所谓“高附”,其所在之地,恰似附于葱岭之西之尾。
这1命名既简约又准确,没给后人留下任何误会的余地。
再比如红海东侧之条支国。
其意明显包含着国土狭长似条、如枝如蔓、支离破碎等意。
结合阿拉伯半岛多沙漠、少农地之环境,当知其为西亚也门、及其周边阿曼、沙特阿拉伯边缘等等1带地区。
此地,亦即后来“大食”之发源地。
两汉人,其智慧精微如此。
鉴于在汉末,大月氏包含了这6国,是以赵旻心中早已暗下决定:
大月氏的南部东离国,便交给刘备从海上出兵去搞定……
赵旻对此也很无奈,其地距尚未建立的安西都护府太远了,大汉对此国家鞭长莫及。
但刘备不同。
其人之船队,只要绕过马6甲海峡,再向北行1千余里,便可抵达东离国。
所以,赵旻只需专心对付大月氏即可。
在精熟水战的太史慈等人指挥之下,兵卒们迅速渡过了波涛滚滚的印度河,继续向东南方向行进。
此时已然称霸中亚、南亚的大国大月氏,当然不是胜兵十万的康居国。
大月氏能纵横西域近百年,其武力之强,绝对在乌孙国之上。
是故,当卫府铁骑进入大月氏国境不久,大月氏国便派出来1支兵力达到十万以上的军队,而且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
卫府铁骑、大月氏骑兵,在后世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附近相遇。
赵云、以及卫府诸位猛将更加兴奋。
他们此番出征1万5千余里,虽然已立下灭国、开疆拓土这等不世之功,然而……
我等好歹也应大战1场,这1路奔波劳累,难道仅为混上1场场大功不成?
由是故……
当卫府铁骑,在终于见到大月氏的军队之后,他们心中之兴奋、激动,便可想而知。
但话说回来,仅仅十万之众的大月氏军队,在遇到足有5万的卫府重骑兵,尤其是,其中还有5千余精锐虎豹骑的情况之下……
这场仗,在尚未开始时,便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告结束。
注意:印度河东南、后世伊斯兰堡1带,那是地势平坦的1马平川地带。
此战,赵旻令夏侯惇指挥。
夏侯惇果断下令,卫府铁骑将阵型变为变种的锋矢阵。
张辽、曹彰2将率领虎豹骑,担任变种锋矢阵的箭头。
他们的任务极其简单,1个字:
凿穿!
处于中军的卫府铁骑则1手持环首刀、1手持木楯。
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1个字:
阻拦!
处于后军的卫府铁骑,则变为弓骑兵,充分利用虎豹骑凿穿造成的敌军阵势混乱,抛射造成大面积杀伤。
反正有中军阻拦,大月氏骑兵无论如何也冲不过来,后军的弓骑兵只管尽情射箭即可。
加上总指挥夏侯惇的临阵经验,极其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