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这…
以是故,听到此处,熟知赵旻、刘备双方实际情况的吕范,便忍不住大笑起来。
“哈哈!孔明先生此言差矣,此言差矣!且不提左将军甫踞交趾,纵是左将军于交趾根深蒂固,又如何与卫将军并争天下?”
陈到对诸葛亮睁着眼说瞎话之举颇感尴尬,诸葛亮神色却始终淡然。
笑过之后,吕范正色道:“某已知先生来意,先生欲与我主吴侯结盟共抗卫将军,然否?”
诸葛亮神色微微1变。
诸葛亮张口欲言,旋即闭口颔首,微作思忖后,其人复又开口。
“吕先生高明,我主左将军遣亮至江东,诚为此事而来!”
诸葛亮学乖了。
其人先不多说,而是决定在了解江东方面具体态度后,再见招拆招。
吕范本就是个痛快人,受赵旻影响后,其人行事风格愈发简洁明快。
于是吕范极为干脆道:“孔明先生,卫将军已注定将夺荆州,若卫将军有意顺流而下直取江东,左将军又当如何?”
吕范这番话可谓单刀直入。
我就问1句:有朝1日,当卫将军打过来时,你家主公怎么帮江东?
换个角度来看…
吕范其实已经明确表态:若卫将军顺流而下直取江东,我江东上下必不会坐以待毙。
是故,吕范认为,江东与刘备结盟与否,实际上无任何必要。
江东尚且难以抵挡赵旻,难道加上1个刘备就能抵挡?
刘备实力得有多强?
然而…
诸葛亮闻言,心中登时1喜。
有戏!
吕范认为,江东与刘备结盟没有任何必要,但诸葛亮的想法却截然相反。
与历史上迥然有异的是:
刘备与这个时空的“曹操”,也就是赵旻,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
大不了,刘备投降赵旻便是,决不会有性命之忧。
然而…
历史上的刘备与曹操积怨已深,刘备除冒死1战别无他选,但因为刘备自身实力不济,故而不得不通过寻求外援以自保。
简言之,代表刘备的诸葛亮,能顺利与孙权缔结盟约固然可喜,但就算诸葛亮不成功,刘备实际上也无所谓。
江东情况与历史上的情况类似,在战与降的问题上,不仅存在江东系与淮泗系的争斗,甚至在淮泗集团内部,战与降意见也不统1。
当然了,曾受孙策知遇之恩、又被孙策临终托付江东的吕范,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
尽管吕范对赵旻不但极有好感,甚至颇有些崇拜后者。
综上所述,坚决抵抗赵旻的吕范,实际上问的并非是刘备的实力如何,而是刘备抵抗赵旻的决心…究竟有多大。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在被董卓提拔的名士中,蔡邕是个异类。
他既非董卓的乡党,也没有仕宦履历上的交集,但特别受到董卓的宠信,被待以国士之礼。
蔡邕也投桃报李,竭诚尽忠;最终被王允所杀。
蔡邕之于董卓,无异于班固之于窦宪,陈琳之于袁绍。
他们本质上,都是“望风承旨”的笔杆子。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是兖州陈留人,曾被征召为司徒掾属,做的都是言官、史官1类的虚职。与陇西出身,活跃在并、凉2州的董卓着实无关。
从出身籍贯来看,蔡邕的同乡,陈留高氏与袁绍联姻(高干、高柔是袁绍外甥),而袁隗又与董卓合作,发迹或许与此有关。权作猜想。
但从仕宦履历来看,蔡邕与关中士族的关系则非同1般,尤其是与杨彪,马日磾等人亲善。
蔡邕曾与杨彪、马日磾等人共同撰写(续写)国史《东观汉记》,而杨彪与马日磾因为关中出身,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
复征(卢植)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5经》记传,补续《汉记》。--《后汉书卢植传》
杨彪是弘农门阀,前文已述;马日磾则出身3辅(扶风),很受凉州集团的敬重。
蔡邕被杀时(192),马日磾曾奔走求情;李傕秉政时(192-195),马日磾亦曾亦太傅身份(上公)出使关东,和解义兵。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王)允曰:“伯喈(蔡邕)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1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后汉书蔡邕传》
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劝诸侯罢兵)。--《吴书孙讨逆传》
如果考虑到马日磾的籍贯(扶风)与黄琬的仕宦履历(右扶风)相吻合,2者之间或许又有旧交。
董卓提拔黄琬为3公(见前文),或许亦有此考虑。
总之董卓集团,大抵是1个通过“乡党”与“仕宦”为纽带结成的政治团体。因此蔡邕受到董卓的殊遇,也合情合理。
董卓与蔡邕关系极佳。
从“3互法事件”即可见1斑。
下1章咱们继续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