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殿中兵有虎贲、羽林、冗从、常从、武卫、领军、中坚、中垒、骁骑、游击等十校,也就是十营;
宫中兵主要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和左军将军营。
中军由中领军赵云直管,中护军张辽为副职,骁骑将军乐进主管训练。
平时,除赵旻及此三人之外,其余武将,除其人部曲之外,皆无中军领兵权。
当然了,等赵旻的亲儿子刘嗣长大成人,赵旻的这套中军系统将成为刘嗣的。
所以,赵旻的中军制比东汉还合理,他又何必多此一举?/
赵旻建设南军军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北军军营已满、训练硬件设施已不敷使用。
谁说南军军营就不能住北军?
曹、夏侯氏诸将的近两万部曲,便皆在南军军营之中。
达成共识的三将,决定不理会狗屁倒灶的政治,他们只想要袁绍的老命。
但话说回来,他们的心思,仍在苟哥的算计之中。
苟哥要的,其实也还是袁绍的老命。
因为惟其如此,苟哥才能更好更安心地猥琐发育。
不提点齐各自部曲、率军匆匆赶赴黎阳城的三名猛将,我们来看刚刚抵达邺城城外的颜良、淳于琼二人。
见邺城已远远在望,淳于琼突然对颜良道。
“贤弟暂且在此稍候,某先入城请袁公遣重臣来迎贤弟。”
淳于琼此言一出,颜良便知其人实是想找辛评、逄纪等河南士人好生商议一番。
颜良在路上时,便已大概想明所谓“袁绍求诏”之事的哏节儿,是以其人对此求之不得。
“兄长但去无妨,俺且在此稍事休整。”
淳于琼微微一笑,向颜良行礼之后便匆匆离去。
淳于琼话虽如此说,又匆匆而去…
但是!
其人并未进邺城。
只见淳于琼脸色变得铁青无比,在离开颜良视线后,其人唤来自己心腹,对其人咬牙切齿道。
“你速速请颖川辛仲治,半个时辰内至西门大夫庙与我相见!”
整整半个时辰后,换了一身布衣的辛评,匆匆而来。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官渡之战,是沮授活跃的高峰期。
彼时的沮授竭力阻挠袁绍南征,袁绍不听;沮授又劝袁绍打持久战,不要南渡黄河,袁绍又不听。
(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绍不从。--《魏书袁绍传》
在反复的“不进忠言”之下,袁绍终于迎来的惨痛失败。
哈哈哈哈哈哈,看到此处,云某险些笑掉大牙!
什么叫睁着眼睛胡说八道?
此即是也!
官渡之战旷日持久,从建安四年(199)八月一直打到建安五年(200)十月,历时一年有余。袁绍麾下的兵士又多,数倍于曹操。因此,袁绍的后勤压力,也远高于曹操。
(袁绍)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魏书袁绍传》
《孙子兵法》云: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袁绍在军粮压力之下,选择利用优势兵力渡河强攻,本身并无不妥。
实际就《魏书》当中的记载看,袁绍渡河之初,一度取得战略优势,曹操后方“军民疲乏,多叛应袁绍”。
太祖与(袁)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魏书袁绍传》
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魏书赵俨传》
可见沮授的相关记载,实际是以结果倒推原因,是曹魏史官的强词夺理。
如果仔细梳理袁绍麾下众谋主的意见,会发现审配、郭图、逄纪、许攸等人均支持袁绍渡河决战,真正的反对者,仅有沮授与田丰二人而已。
您问这二人因何反对?
这个不难猜吧?
袁绍若打回河南,呵呵,河北人还能落到好吗?
审配反而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之人。
总而言之…
由此可见,袁绍绝非“不纳忠言”之人,《魏书》实际是刻意选取剪裁对袁绍不利的言论。
官渡之战的胶着期间(200),沮授曾建议袁绍“遣别军助战刘表”,以袭击曹操的后方。
结果…
“袁绍又不从”。
沮授说(袁)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刘)表,以断曹公之钞。”(袁)绍复不从。--《魏书袁绍传》
乍看之下,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按《刘表传》记载,“袁绍求援于刘表,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助曹操”。
可见袁绍已经做到位,是刘表不守信用。
但在曹魏史官的笔法下,一切都成了袁绍的错。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袁)绍遣人求助,(刘)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魏书刘表传》
刘表奉行的是“保境安民,坐观成败”的中立政策,因此根本指望不上。
何况彼时,张羡长沙之乱刚刚平定,刘表哪敢在此时轻易调兵离开荆州?
刘表守户之犬之名,岂是白叫?
但袁绍对于骚扰曹操后方,确实下过一番力气。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