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十六章 炎夏气清爽 ,武都逢氐王上(2 / 2)

曹家这哥几个的故事,前文已有介绍,不再赘述。

总之,他们哥几个的字…无1不是莫大讽刺。

曹老板历史上没在建安6年(201)夺益州,委实是1大败笔!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兴平2年(195)臧洪东郡之乱,名为“报故主张超之仇”,实际是出于“关中诸将的策反”。

臧洪是广陵豪强,被太守张超举为功曹(高级郡吏、典人事)。

以两汉“侍奉举主以父礼”的传统看,张超既然是臧洪举主,便相当于臧洪的“恩师”。

中平末,(洪)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为功曹。--《后汉书臧洪传》

功曹,前文提过,是实际上的太守。

这也是兖州之乱时(194-195)臧洪身在袁绍麾下,却倒向张氏兄弟(即叛军)的原因所在。

其本质是“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

然而张超之死,并未直接导致臧洪叛变。

其变节的真正原因,来自关中政府(李傕、郭汜)的策反。

此事有3条佐证。

其1是臧洪在给陈琳的信中提到“受任之初,以为共尊王室,不料天子不悦”。

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岂悟天子不悦。--《魏书7臧洪传》

这句话是影射袁绍、韩馥(包括曹操)等人“谋废献帝、自立刘虞”的丑事。

然而臧洪在关东军拥立刘虞之始(190),还曾受张超之命,拜见刘虞。

只因河北混战(公孙瓒与绍)而使命不达。

(张)超遣(臧)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2州交兵,使命不达。--《魏书7臧洪传》

可见臧洪最初对拥立刘虞(等同于谋废献帝)是“不予反对”、甚至还参与其中的。

因此,臧洪叛变时(195)提到的“共尊王室”便显得尤其怪异。

合理的解释,是臧洪此时已被策反,倒向关中刘协。

且臧洪的“青州刺史”与“东郡太守”皆袁绍授予。然而洪叛乱时却1反常态,大骂“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亦可见其政治立场已经产生严重变化。

洪自度必不免,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魏书7臧洪传》

其2是臧洪提到的,“黑山张燕已受王命”。

加飞燕之属(即张燕)悉以受王命矣。--《魏书7臧洪传》

黑山张燕“受王命”,影射关中政府对关东地区的“策反活动”。

即关中朝廷先后派遣壶寿担任“冀州刺史”制衡袁绍;

派遣金尚担任“兖州刺史”制衡曹操;

提拔刘表为“荆州牧”(原系刺史)制衡袁术的故事。

冀州刺史壶寿,此时恰恰托庇于张燕军中。

邺城之乱后,其人被袁绍所杀。

(绍)讨于毒,围攻5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英雄记》

黑山张燕,与黑山杨凤,均是灵帝朝被招安的山贼头子。

张燕授“平难中郎将”,杨凤授“黑山校尉”。

因此黑山军具备“被再度招安”的历史基础。

(张)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遂拜燕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后汉书朱儁传》

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9州春秋》

换言之,臧洪特意提到“已受王命”的张燕,且自诩“吾恃黑山以为救”,毫不避讳自己与张燕的同盟关系。

其人实际是在宣称,自己与张燕已经“倒向关中刘协”。

其3是臧洪自称“亲奉玺书”。

臧洪在信中结尾提到“昔日汉高、光武起于布衣而克成大业,何况我今日已经握有天子诏命”云云。

况仆(指臧洪)亲奉玺书,与之从事。--《魏书7臧洪传》

彼时(195)天下仅有的两位皇帝(刘协、刘虞)中,刘虞已被公孙瓒害死(193),唯刘协尚在。

结合“张燕受王命”的叙述,无疑是指臧洪“关通长安”久,甚至已经接到了天子的亲笔信,因此有恃无恐,信心百倍。

综上可清楚看到,“臧洪之乱”与“张超之死”,没有半个5铢钱的关系,因为臧洪根本未提及张超。

陈寿在《臧洪传》明确提到,张超兄弟被围困时,臧洪未曾发兵。

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魏书7臧洪传》

1言蔽之,臧洪之乱,实际是关中诸将利用天子诏命,对关东势力的分化瓦解。

此事的背后主谋,呵呵,不言而喻,非贾诩莫属。

“袁曹关系问题”本甚清晰,却在曹魏史官、西晋史官联合篡改下,变成1笔“面貌模糊”的烂账。

如果仔细梳理《魏书》诸将列传,会发现曹操在建安之前(190-195)的地盘范围,以及郡守、令长署置,多语焉不详。

是“遥领”还是“实封”往往难于定论。

这是因为彼时曹氏地盘、完全来自袁氏封赏。

此即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提到的“曹操曾给袁绍当马仔”的黑历史。

幕府(指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曹操)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1克之报。--《为袁绍檄豫州》

此处又是臧洪在绝命书中提到的“散3年之蓄、以为1年之资”之关键所在。

仆(指臧洪)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3年之畜,以为1年之资。--《魏书7臧洪传》

“1年之资”是指臧洪据守东郡,袁绍“历年不下”(1年没攻下)的旁证。

“3年之蓄”则另有深意。

臧洪彼时是东郡太守,而东郡恰好是曹操被袁绍“被以虎文,授以偏师”的根据地。

绍叹其能,徙(洪)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7臧洪传》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1武帝纪》

注意:《后汉书》对臧洪迁徙时间,多1“时”字。

即臧洪迁治东郡在兴平2年。而《3国志》无载。

考虑到范《书》晚于陈《志》2百年,以及“3年之蓄”的时间影射,此处“时”应为衍文。

臧洪叛乱在兴平2年(195),信中自称“在郡3年”,足见初平3年(192)时其便从“青州刺史”转任“东郡太守”。

彼时的曹操,在同年东进、击溃入侵的青徐黄巾,之后将势力伸到兖州东部。

换言之,曹操地盘扩大之后,之前被袁绍赏赐的封地(东郡)便被没收,转赐臧洪。

曹操之后的治所在兖州济阴郡鄄城。

这也是兖州之乱时(194-195)未曾叛变的3县之1(范县、东阿县、鄄城县)。

曹操的家属也居住在鄄城。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魏书9夏侯惇传》

问题是,鄄城县隶属济阴郡,而济阴太守是袁绍堂弟袁叙。

袁叙甚至还曾公开写信要求袁绍称帝,其政治立场可想而知。

(绍)从弟济阴太守(袁)叙与绍书云:“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神应有征,当在尊兄。”--《献帝起居注》

换言之,曹操的治所与地盘并不固定。

虽然其人名为“兖州刺史”,但时刻受到袁绍操纵。

东郡的东武阳等地、毫无疑问归属了臧洪,但东郡的濮阳县则依然处在夏侯惇手中。

曹操的治所虽然在鄄城,但鄄城上级单位济阴郡,却归属于袁绍。

注意:东郡诸县归属,见《魏书7臧洪传》、《魏书7吕布传》与《魏书9夏侯惇》传,不再引述。

总之,袁曹的边境线大约没有固定划分,呈现“星罗棋布”或者“犬牙交错”的状态。

直到建安元年(196)曹操南下豫州颍川(许县),彻底脱离袁绍控制后,才逐渐走上独立道路。

也就是从经理人变成自主创业的老板。

诸书皆言,臧洪叛乱,是因“袁绍不救张超”。

但看臧洪与袁绍“相持历年”(195-196),可知其麾下军力颇强,完全可以自赴雍丘,救援张超。

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魏书7臧洪传》

然而事实是,自始至终,臧洪都未发1兵1卒,坐视张氏兄弟被曹操夷灭。

2张死后,臧洪反而发动叛乱。

可知其叛乱因由,绝非所为“报故主之仇”般冠冕堂皇。

且夷灭张超者,是曹操而非袁绍。

臧洪不向曹操动武,却向袁绍兴兵,逻辑何在?

他是想要欺谁?

十2月,雍丘溃,超自杀。(魏武)夷邈3族。--《魏书1武帝纪》

东晋学者徐众,便对“臧洪之乱”始末颇有疑惑。

袁、曹方睦,夹辅王室,吕布反覆无义,志在逆乱,而邈、超擅立布为州牧,其于王法,乃1罪人也。(臧)洪本不当就袁请兵,又不当还为怨雠。--徐众《3国评》

实际臧洪之叛,无关张超,而来自关中诸将策反。

从其信中“亲奉天子玺书”、“张燕悉受王命”以及“袁氏无道、天子不悦”的信息中,便可以清楚看到。

换言之,李傕、郭汜根本玩不转这种高端的连横策略,此2人背后主谋,必是贾诩无疑。

呵呵,臧洪或许1直在等关中朝廷支援,然而,他因被袁绍围攻,而不知关中已经大乱也。

臧洪永远不可能等来援兵了。

所以,臧洪根本就是个欲壑难填的真小人(袁绍给其人的刺史,都满足不了其人野心),其人又哪里是什么义士?

曾参与拥立刘虞的臧洪,甚至还远不如只认刘协的反贼马腾!

那些鼓吹臧洪者,拜托你们再去学1学文言文吧。

而且…

历史,比演义有趣1百倍!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