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二百零二章 所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3(1 / 2)

唯1的瑕疵是:这1整套教材,价值不菲。

相较而言,学官并不难寻:各郡之中,不乏有诗书传家之士族。

同时,荀彧将学官单独列为1个体系,俸禄最高的太学祭酒,属中两千石的列卿,教材虽有十3经,但分属于秩真两千石的5经博士教授。

州学祭酒,秩比两千石,其下州学5经博士,秩千石;郡学祭酒,比千石,其下5经博士,秩6百石;

县学祭酒,万户以上县秩6百石,其下5经博士秩4百石;万户以下县秩比6百石,其下5经博士秩比4百石。

所以…

赵旻恍然大悟。

大县县丞、县尉等佐2官,俸禄是4百到6百石不等。

换言之,学官俸禄极高。

即便赵旻不提,荀彧也1定会主动提出裁员,以便为学官们腾出薪资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对县、郡、州、太学学官进行考核?

答案是由太常等9卿,司隶校尉、尚书令及御史中丞3独坐,共同派心腹组成督学,每3年对学官进行1次考课。

考课不合格者,罚俸降级,严重不合格者去其职,由成绩优异之太学生接任。

当然,太学祭酒、5经博士若渎职严重,不可由毕业的太学生接任,而是由9卿及3独坐公推合适人选。

那么问题又来了。

太学、州学、郡学,乃至最基层的县学,仅这区区数名学官,如何教数量极多的学生?

不怕,这4级学校,还有海量的学吏。

不同于常设之学官,学吏数量、人选皆由学官指定,协助各级学官开展教学工作。

当然,前提是学吏数量不能超过规定额度上限。

有考课制约束,荀彧不担心学官贪腐。

比如某郡郡学,假设学官报了满编,实则只招收1半,冒领俸禄…

无妨,考课若能合格,您随意,就当是朝廷划拨的补贴。

反正朝廷的目的是推广、普及教育,您冒领俸禄的同时还能教书育人,多领些补贴又何妨?

然则…若不合格…

您当督学是摆设?

考课项目,自然是以升学率、考试合格率等硬指标为主,考题由朝廷出,考试则由州刺史负责,学官无法作弊。

此外,考课中还有1项硬考核:末位淘汰制。

赵旻对此极为无语。

荀彧这是在鼓励内卷?

有这个末位淘汰制在…谁敢摆烂?

东汉察举制为:2十万户以上大郡,每年仅可举1孝廉,十3州则每年各举1茂才(西汉为秀才,东汉避刘秀讳改为茂才)。

是以,荀彧这个3学制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教育,其次才是选拔官吏。

当然,以上均为概述,若云某详细说明…恐有水文之嫌。

赵旻看完这数万字的教育体制后,心中只有1个字:5体投地!

荀彧默默欣赏着赵旻心悦诚服的眼神,捋须自得。

“阿旻,此学制如何?”

赵旻抱拳笑道:“大人有经天纬地、匡世济民之大才,使旻佩服至5体投地也。”

荀彧笑骂道:“阿旻休得胡言!此乃某与太尉杨公、御史中丞刘公、元常兄、宗正刘公、公仁兄、孔北海、公达、伯绪、伯觎、子扬、子敬、长文等高士相商良久所得也。”

御史中丞是东汉宗室刘渊,孔北海是孔融,伯绪是桓阶,伯觎是卫觊,长文则是陈群。

其余人不水文。

所以这是东汉士人的群体智慧结晶。

不待赵旻提问,荀彧便抚须道:“今、明2年,某等先以兖州8郡为试点,阿旻以为如何?”

与曹操1样,兖州是赵旻的大本营。

徐州实际上相当于赵旻委任臧霸、陈登2人割据管理。

当然,以这两个老农对赵旻的崇拜、迷信程度,他们绝对不可能造反便是。

也正因此,徐州不适合做试点。

赵旻欣然颔首:“便如此。然则,大人,此事尚存1极大弊端。”

荀彧笑着摇摇头:“亦无妨,区区56十万套教材而已。”

赵旻苦笑摇头:“大人,非此事也,而是兖州近6十万户中,愿送子弟入学者,尚不知有几何。

是故,大人先印制6万套教材供寒门、庶族及单家子弟读书,如不敷使用,某等再加印亦为时不晚也。”

寒门、庶族和单家,在这时代指的是地主中的中下层…当然,也还是地主。

这就好比:乞丐中的王者…他还是乞丐。

在9品制中,这是对下3品的代称。

众所周知,9品官人法针对的群体惟有士族。

曹操家资钜万,曹嵩还是3公,然而…曹操只能被称为寒门。

汉末魏晋语境下,寒门、庶族、单家,本质上也确确实实都属于士族。

兖州因兴平年间吕布、陈宫作乱之故,户口同样锐减。

但经过去年赵旻治理、提前撤销丁税之后,岁末统计丁口时,兖州户数已有近6十万户。

按照平均1户5口这个普适定律来算,拥有近3百万丁口的兖州,已俨然成为不亚于豫州、荆州的人口大州。

尽管其中婴童的比例1定相对较高。

因为撤征丁税、不服徭役之故,是以兖州的这个户口统计数量,相对精准。

综上,荀彧的意思不言而喻:由朝廷补贴、发放教材,而且今年、明年这两年,学费暂免…

如今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暂时不好制定3学的学费。

如今兖州全州施行新政尚不足1年,天知道究竟能有多少适龄学生愿入学。

要知道即便是束发少年,在农户中也算是壮劳力。

在如今衣食尚且堪忧的大背景之下,有多少农户愿闲置1个壮劳力出来,不但吃白食,还要跑去县城、郡治读书?

在这1千8百多年前的落后农耕时代,舍得做如此投入的农户,能有多少?

这终究不是1千3百多年后、生产力已大幅提升的明清。

即便是明清,穷苦人家能供起读书人的,比例又有多少?

所以赵旻对此1点儿也不乐观。

赵旻的目的,只是将教育普及到全部地主阶级,消除地主阶级内部那犹如天堑1般的阶级壁垒、使上古时代直接跃迁至近古时代而已。

普及教育到普通农户?

连近现代民国都做不到的事儿,赵旻凭什么做到?

步子迈太大,小心裆底下!

要知道,在伟大祖国建立之初,文盲率都高达8成!

老百姓们衣食堪忧之时,谁会考虑更高层次的需求?

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只是个天大的笑话而已。

若没有胤禛,大清早就完犊子了!

荀彧确实有些盲目乐观。

他只看到了教育成本大幅降低、屯田使黎庶手有余粮,却未曾考虑到,这时代黎庶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差!

勉强温饱与家有资财之间,就好比地球到月亮的距离。

以伟大祖国的富强国力、人民们艰苦奋斗的不懈努力、大能高士肝脑涂地的殚精竭虑,完成这2者间的跃迁,尚且花费了7十年。

饶是如此,也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由是,赵旻不得不出言提醒盲目乐观的荀彧:

咱们能从全民文盲,进步到9成文盲,这个变化已相当了不起!

荀彧终究不是穿越者,他不清楚即便在1千7百年后的民国时期,普及教育也依然是1件难比登天的大事。

赵旻的目标则要理性许多:北宋那种9成文盲的水平,便是理想状态。

虽然北宋弱归弱,但实际上已是封建时代的巅峰。

其实,只要跨越那门阀当道的扯犊子时代,赵旻便心满意足。

王莽头骨被刘协弄丢了不要紧,赵旻若瞎折腾,他的头骨还可以完美替代。

荀彧闻言,明显有些不甘心。

他还以为,这只是赵旻定的1个小目标…

“阿旻,仅此而已?”

赵旻虽然极为无语,但仍坚定地颔首。

“大人,若真能如此,旻便是即刻身死,亦心满意足!”

赵旻的回答斩钉截铁:老子这是终极目标!不是“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