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兴平2年(195)麹义围攻公孙瓒,岁余断粮而退。
可知其至少活到建安元年(196)。
建安3年(198)袁绍报瓒书,明言麹义已死,可知其卒于之前。
麹义之死,记载极端隐晦。
说麹义自恃功大,盛气凌人,引来袁绍猜忌而被杀。
麹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英雄记》
但如何“骄矜自负”,又怎样“构罪袁绍”,史书却讳莫如深、难觅踪迹。
因为此事,袁绍被不明真相者黑出了翔。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真相是:从现存史料推断,麹义大概率曾牵涉进初平4年(193)的“邺城之乱”。
之后其人遭到袁绍隐诛。
建安3年(198),袁绍对公孙瓒发动了最后的歼灭战。公孙瓒困坐易京楼,徒待夷灭。
此时麹义已死。
袁绍发动总攻之前,曾给公孙瓒修书1封,收录于《汉晋春秋》。这封信是解释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信中,袁绍将“平定邺城叛乱”与“诛杀麹义”2事并列,颇有隐喻。
前以西山6梁,出兵平讨,会麹义余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袁绍与瓒书》引自《汉晋春秋》
西山6梁,即黑山6梁。袁绍在击溃于毒叛军之后,前往讨伐;
将黑山酋帅青牛角、李大目、于羝根等人1并剿灭。
注意:吕布此时与袁绍合兵,共击黑山张燕,事见《魏书7吕布传》。
值得注意的是,随黑山军败死者,尚有壶寿。
注意:壶寿是关中军派往关东的冀州刺史,1者用来取代袁绍;
2者用来声明刘协朝廷对刘虞朝廷的主权。
壶寿所反映的、其实是关中军政府(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段煨)与关东军政府(曹操、袁绍、刘表)的幕后较量。
壶寿其人,始末失考。仅知是李傕、郭汜的长安伪政府派到关中的楔子。
壶寿作为献帝在关东的代言人,与黑山相勾结,本不合情理;
但考虑到灵帝末年,曾招安杨凤为“黑山校尉”,招安张燕为“平难中郎将”。
可以想见,壶寿与黑山军是通过这层关系(灵帝-献帝父子)搭上的线。
但牵线人又是谁呢?
牵线人大概率就是凉州武威人麹义。
正所谓:老乡见老乡,背后来1枪。
理由很明显,李傕、郭汜等凉州豪强,与关东诸侯素不睦,且习俗、语言完全不同。
作为楔子的壶寿,如想将势力插入关东总帅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势必需要通过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习俗的人。
在汉末环境下,其实就是“乡党故人”。
关东军与关中军互相拆台、各拥皇帝的情况下,李傕、郭汜不可能与袁绍、曹操达成和解。
在雍凉武人与河北、颍川士族习俗理念相差巨大的情况下,壶寿也很难策反郭图、荀谌等士族。
邺城之乱爆发、袁绍后院儿失火,最终引来了黑山军(实际是关中军先遣队)的突袭,势必少不了内奸。
而内奸的最佳人选,就是在袁绍阵营身居高位、执掌兵权的凉州武人麹义。
袁绍与公孙瓒曾短暂同盟,虽然这是1段双方都不愿提及的往事。
黑山军联系麹义,实际留有后手,即公孙瓒。
注意:卢弼集解注有:”绍杀义,事见《瓒传》注引《汉晋春秋》,谓义为瓒所诱也。”
方老在其文中断言:初平4年(193)麹义已叛。
实际从《后汉书》记载来看,麹义受戮于邺城之乱过后至少3年(196)。
可知麹义未必直接参与了叛乱。
方老对此的解释是,《后汉书》与《3国志》记载前后舛谬。
但仔细比对印证多方材料,此结论未免略失武断。
方老断言麹义死于初平4年(193)之前,因此无法解释兴平年间(194-195)与建安初年(196)麹义领兵与公孙瓒作战之事。
云某个人倾向:以州郡出身来看,黑山军联系麹义之事必有之。
但麹义是否直接参与了邺城叛乱,则有待考证。
黑山军的前手,是通过壶寿(凉州政府代言人)联系麹义;黑山军的后手,大概是策反麹义、投诚公孙瓒,共灭袁绍。
袁绍给公孙瓒的信中,有这么1句话:
“你(公孙瓒)违背了同盟的誓言,祸起萧墙。”
夫当荒危之世,处干戈之险,内违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兴州壤,祸发萧墙。--《袁绍与瓒书》引自《汉晋春秋》
公孙瓒与谁同盟?
以信中上下文推测,是指公孙与袁绍的同盟。
袁绍与公孙瓒本是死敌,何来同盟?
公孙瓒与袁绍,在初平年间(190-193)确实曾因种种上不得台面的原因,短暂合作过。
比如袁绍用逄纪之策、联络公孙瓒南下兵胁韩馥,韩馥惊恐,让位袁绍。
(逄)纪曰:“可与公孙瓒相闻,导使来南,击取冀州。公孙必至而馥惧矣,因使说利害,为陈祸福,馥必逊让。于此之际,可据其位。”
绍从其言,而瓒果来。--《英雄记》
再比如袁绍授公孙瓒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渤海本是袁绍的早期治所。
绍惧,乃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公孙)范,遣之郡,欲以相结。而范遂背绍,领勃海兵以助瓒。--《后汉书卷7十3-公孙瓒传》
注意:豫州会战时,周昕军士曾射杀公孙瓒从弟公孙越,周昕是袁绍所置豫州刺史。
瓒大怒,袁绍为重修旧好,将渤海郡授予瓒从弟公孙范。
注意:另1方面,从公孙瓒从弟效力于袁绍幕府,亦可看出早期2人有合作关系。
信中的“内违同盟之誓”,本可指代公孙范之叛;但结合后文“祸发萧墙”以及“兵讨西山(黑山)”、“诛灭麹义”,可知,此事指代的并非公孙范;
而是初平4年(193)的“邺城之乱”。
尤其是那句“祸发萧墙”,简直1语双关:
既指公孙瓒下克上诛刘虞,又指公孙瓒曾参与过颠覆袁绍幕府的阴谋。
黑山军与公孙瓒合作,理由非常充分。
1者,黑山本与“好游侠”的袁术同盟,公孙瓒处于袁术联军中。
2者,黑山收留壶寿,可知其自诩为关中军刘协朝廷的“关东地区代言人”。
张燕绝不会认为自己是“黑山贼”,反而会认为自己是灵帝钦赐的“平难中郎将”。
灵帝虽死,其子刘协尚在。
故张燕对袁绍、以及袁绍所拥立的“伪帝刘虞”均不睦。
3者,黑山军对刘虞心怀耿耿,公孙瓒亦与刘虞携2。双方存在共同诉求。
注意:刘虞挂名幽州牧,常想压制麾下公孙瓒。
瓒与虞的矛盾日渐积累以至势同水火、最终刀兵相见。
事见《后汉书卷7十3-刘虞传》
因此,黑山军1方面收留壶寿,勾引麹义;
另1方面也在试图将麹义与公孙瓒连线,共图袁绍。
毕竟,出身辽西令支的公孙瓒、与出身武威姑臧的麹义,同处边地,能骑善射,习俗接近。
2者拥有相互牵线搭桥的基础。
注意:幽州边地武人,在凉州政府中任职者亦不少。
比如董卓麾下头号陷阵大督,“末日审判者”徐荣,就是幽州玄菟人(今属朝鲜)。
再比如董卓麾下中郎将公孙度,亦幽州玄菟人。
公孙度后来外镇幽州,割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自称“平州牧”,传国3代4人,僭位“燕王”。
其家族直到魏明帝末期才被司马懿剿灭。
黑山军的前后手,如上所述。
呵呵,打得1手好算盘!
本章暂且至此,下1章,咱们继续说。
总之,我们所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因为真相往往如冰山1般,暗藏于史书之海中。
曹孙刘如此,袁绍亦如此,公孙瓒、刘焉、刘璋、刘表、吕布、陈宫等等皆然。
曾被曹操猜忌甚至迫害的满宠、董昭、刘晔亦然。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