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八十五章 汉亡于何处,势猛如破竹中(2 / 2)

当然,那某教授应该是故作不知,反正他习惯了虚无主义和骂老祖宗。

览查诸书,我们都会发现,曹操最初所依附者,是张邈而非袁绍。

荥阳惨败(190)之后,曹操才走上与袁绍合流的道路。

荥阳之战后,曹操曾消失数月,远走扬州。《武帝纪》托言“南下募兵”,但实际的募兵成果1无可取,最终仅带回5百士卒。可知募兵是假,串联是真。

(募)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5百余人。--王沈《魏书》

曹操所串联者,便是扬州军阀陈温与周昕。

从后续事件中陈温与周昕的立场来看,2人很明显隶属袁绍联盟。因此,在曹操离开酸枣的数月时间里,实际是充当袁绍使者,替其广交英雄。

在“募兵”结束之后,曹操也并没有返回酸枣,而是进屯河内。

须知,屯兵酸枣的军阀,是张邈、刘岱、臧洪、乔瑁与袁遗;而驻扎河内的军阀,则是袁绍。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魏书武帝纪》

换言之,曹操在荥阳惨败之后,便弃张邈而投袁绍。

募兵只是幌子,曹操实际是在替袁绍进行政治串联。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讨董之初,得张邈、卫兹之助,事业也算是处于上升期啊?

他为何要投奔袁绍呢?

且听云某细细道来。

屯兵酸枣的军阀,有张邈、乔瑁、刘岱、袁遗、鲍信等人。

从私交上看,其众与曹操均比较友善。

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在洛阳的故交,被称作“奔走之友”。

太祖、袁绍皆与(张)邈友。--《魏书吕布传-附传》

东郡太守乔瑁,是乔玄族子,而乔玄则是曹操的恩公。

(乔)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书武帝纪》

兖州刺史刘岱,彼时正与袁绍合作,袁绍甚至以家人相托,以示拉拢。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魏书程昱传》

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堂弟,且与曹操为文友。

曹操曾说“成年后能勤学苦读者,只有我和袁遗”。

(太祖曰)“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

曹操凭借昔日人脉,在酸枣应该混得还不错。那么,为何他要离开酸枣,转走河内,与袁绍合兵呢?

因为曹操惨败荥阳,败光了自己在酸枣的脸面。

酸枣联军本是为“讨伐董卓”而设。

董卓在中平6年(189)8月进京,曹操在同年十2月逃至陈留,在此兴兵。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的老家在豫州沛国谯县;

而其人起兵的位置,却在兖州陈留郡己吾县,也就是本书赵旻大本营陈留县隔壁。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魏书武帝纪》

可知曹操未曾返回老家,而是就近逃往陈留。

其人无疑是托庇昔日好友、陈留太守张邈。

《世语》此处注释,称《武帝纪》中的“散家财、合义兵”,主要来自卫兹的资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5千人。--《世语》

换言之,曹操是“散别人家的财”来招自己的兵。

而卫兹又是张邈部将,可知曹操最初的政治依托,就是张邈。

在荥阳之战(190)中,曹操轻敌冒进,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大败。

其人5千兵勇全数覆灭,卫兹也不幸阵亡,曹操则连坐骑都被射死(见《曹洪传》),仅以身免。

(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魏书武帝纪》

因此,曹操回到酸枣(属陈留郡)之后,受尽诸侯的白眼。

这也能解释为何曹操在座上慷慨陈词,而诸将置酒高会,根本不搭理他。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邈等不能用。--《魏书武帝纪》

曹操彼时的形象,无异于《我的叔叔于勒》1文中的败家子儿,是1个“糟蹋干净投资人的血汗钱”的无赖。

因此曹操“南下募兵”,也便势所必至。实际募兵是假,改换门庭是真。

敲黑板画重点,募兵!

曹操带领亲旧肺腑,远赴扬州募兵,事见于《武帝纪》、《夏侯惇传》、《曹纯传》与《曹洪传》,可谓大张旗鼓。但实际的工作成果却很不理想。

曹操真正带回中原的兵马,仅有5百;

其人收拢残卒,也不过千余。

其不叛者5百余人。--王沈《魏书》

(曹操)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武帝纪》

龙亢,本章解释过位置,谯县隔壁。

穿越半个中国(兖州→扬州)的漫长旅行,曹操却仅仅招募到如此可怜的兵员数量,实在匪夷所思。

虽然王沈、陈寿等人讳称“遭遇兵变”,恐怕亦有曲笔。

曹操南下的真正意图,是替袁绍联络东南军阀。

所联络者,便是扬州刺史陈温,与丹阳太守周昕。

那么问题又来了:陈温是谁呢?

陈温,1作陈祎。

其人是汉末扬州刺史,在初平4年(193)死于袁术之手。

(袁)术以馀众奔9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魏书袁术传》

考虑到袁绍与袁术的对立关系,陈温的政治立场可见1斑。

更重要的是,陈温的郡望是豫州汝南,与袁绍(汝南汝阳)为同乡。

曹操串联陈温,恐怕就是以“籍贯族望”为依托。

陈温字元悌,汝南人。先为扬州刺史。--《英雄记》

曹操从弟曹洪,又与陈温有旧交。

曹休的祖父曹鼎,昔日曾官至吴郡太守,而吴郡就在扬州刺史部。

换言之,曹氏与陈氏,同出豫州,任官地区又相似,应有世交。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曹)洪善。--《魏书曹洪传》

(曹)休祖父尝为吴郡太守。--王沈《魏书》

且陈温死后,袁绍遣堂弟袁遗、代陈温为继任扬州刺史。

可知陈温隶属袁绍联军。

(陈温死)袁绍遣袁遗领(扬)州。--《英雄记》

总而言之,曹操、袁绍、陈温,无论从籍贯还是故旧关系上看,均有瓜葛。

因此曹操游说联合其人,也便有据可循。

按陈温赠与曹操“2千精兵”的记载,曹操在淮南的活动,颇有成果。

(曹)洪将家兵千馀人,就(陈)温募兵,得庐江上甲2千人。--《魏书曹洪传》

再来看看汉末大乱初期,极为活跃的周昕。

周昕是丹阳太守,出身扬州会稽。

此处需要强调1点,会稽周氏兄弟共3人:周昂、周喁、周昕。

兄弟3人均无传,且频繁参与中原群雄的割据活动,因此记载相互舛谬,事迹经常被混淆。

但周氏3兄弟的政治立场,却完全1致。即隶属袁绍-曹操联军。

云某遍搜文献后发现,周昂、周喁,应是同1个人,所以应是周昕、周昂两兄弟。

从现存史料看,周昕居长,周昂次之,周喁最幼。

周昕字“太明”,在《会稽典录》中被写作“大明”;

在《檄文》中被写作“泰明”。

古时3字通假,比如夏侯玄字太初(见《魏书》),1作泰初(见《魏略》、《傅子》),即如此类。

(周)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会稽典录》

“太”、“元”、“孟”、“伯”是很典型的“长子”行辈字,可知周昕年龄最长。

《会稽典录》中另有“会(周喁)次兄9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的记载。

会次兄9江太守(周)昂为袁术所攻,(周)喁往助之。--《会稽典录》

可知周昂年龄又大于周喁,而周昂既为“次兄”,长兄必是周昕,即周太明。

而鉴于周昂、周喁之事迹多有重合,且昂、喁2字含义相近,此2人可能实为1人。

换言之,周氏兄弟并非周昕、周昂、周喁3人,而是周昕、周昂(周喁)2人。

此非重点,且这些姓周的已不可能在本书登场,故而忽略。

先到这里,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