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九章 宵小沐猴冠,英雄抖虎威上(2 / 2)

虽然许多人仍不知卫将军何许人也。

但赵旻这个笔袋,装得1袋好笔。

隐于暗中的宵小之徒瑟瑟发抖。

不怪赵旻总是抄王江宁先生的诗,因为云某偏爱王先生的诗。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先生少有的不是边塞诗的诗歌。

做为1个穿越客,赵旻对在中古时期开端的汉末做皇帝,着实不感兴趣。

搂着老婆闹出人命不香吗?搜集古籍读读书不香吗?带兵打仗砍砍人不香吗?下厨做做美食…这个肯定香。

当皇帝太不自由!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前文已述,刘备青年时代曾游学于洛阳。准确说,是洛阳东侧3十里的缑氏山。彼时卢植在京城做议郎,在缑氏山中开课授业。

曹操在此期间,也在洛阳,担任洛阳北部尉。

(曹操)年2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魏书武帝纪》

按刘备“年十5,母使行学”,可知他与曹操的交集,可以上溯至熹平4年(175)。

是年,刘备十5,曹操2十1。

曹操不久便放外任(顿丘令),又连坐免官,5年之后(180)重返洛阳。彼时刘备如果尚未离去,2者可能另有交往。

曹、刘2人相交极早,远远早于史书记载的建安3年(198)。只不过后来2人分道扬镳,形同寇仇,因此无论是《魏书》还是《蜀书》,对此都特别讳言。

在刘备“怒鞭督邮”之后(187-189),他并未直接投奔公孙瓒,而是返回洛阳,寻求门路。

这就是《先主传》中的“大将军何进遣毌丘毅募兵,刘备与俱行”。

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蜀书先主传》

何进募兵,事在中平6年(189)。准确说,是在灵帝驾崩之后、董卓上洛之前的数月间。

看官们可能会问,刘备跟随大将军僚属募兵,可能只是沿途撞见,未必能证明他返回过洛阳。

实际通过史料推断,可以明确证明,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确实曾经返回洛阳。

首先是募兵的地点。

毌丘毅从洛阳出发,去丹阳募兵。洛阳隶属司隶河南,丹阳则隶属扬州,而且位于长江以南。刘备任职的安喜县,在冀州中山国,3地相隔,天南地北。

毌丘毅的募兵路线,距离刘备辖区过远,不可能有交集。刘备想见到毌丘毅,唯有提前抵达洛阳,之后1起从洛阳出发。

其次是王粲的记载。

按《英雄记》记载,灵帝末年,刘备就在洛阳,还与曹操1道返回沛国。

灵帝末年,(刘)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英雄记》

王粲是“建安7子”之1,与曹刘同时代,先仕刘表,后投曹操。可知此事绝非空穴来风。

这段史料中的“灵帝末年”即中平末年(187-189),与刘备“弃官亡命”的时间完全1致。

换言之,刘备第2次返回洛阳时,曾经走过曹操的门路。

曹操在中平5年(188)8月,被征召为西园校尉,此前曾经告病归家,返回沛国谯县。

(中平5年)8月,初置西园8校尉。--《后汉书灵帝纪》

征还(曹操)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沛国谯县)……征太祖为典军校尉。--《魏书武帝纪》

如果刘备是在中平5年(188)8月之前跟随曹操赴沛国的话,那在曹操重返东都之后,刘备在翌年(189)跟随毌丘毅南下募兵,也便顺理成章。

须知,毌丘毅是大将军何进的部下,曹操是何进的心腹。刘备在怒鞭督邮之后,能重获启用,离不开曹操的居间斡旋。

实际刘备在“募兵”1事上,可能也与曹操有串谋。

因为在初平元年(190)时,曹操也曾赴丹阳募兵,与刘备的募兵地点完全相同。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4千馀人。--《魏书武帝纪》

就刘备后来的治所看,他虽然挂名徐州刺史,却始终驻扎在豫州小沛。所谓小沛,即沛国沛县,就在曹操老家(沛国谯县)不远。

陶谦与曹操,还先后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与豫州牧,对刘备“驻扎沛国”均无异议。

可以想见,刘备与沛国的缘分,必然远早于兴平元年(194)投奔陶谦时。

如果追溯源头,不难看出,他在中平末年,就已经到过沛国了。

说到此处,咱们顺便说1下陶谦陶恭祖。

陶谦与刘备相交,远远早于兴平元年(194),至少可以上溯至光和年间(178-184)。

按《魏书陶谦传》记载,陶谦在光和年间(178-184)曾经做过1任幽州刺史;治广阳郡蓟县,即今北京。

(陶谦)举茂才,除卢令,迁幽州剌史。--《魏书陶谦传》

蓟本燕国,(幽州)刺史治。--《后汉书郡国志》

需要注意的是,彼时的刘备,恰好在幽州涿郡,即今河北涿州。

您问涿州距北京多近?

啊啊啊啊啊5环,你比6环少1环。涿州就在北京6环内。

当时大耳朵和陶谦在隔壁。

陶谦被征调为张温参军,事在中平2年(185)。可知陶谦刺幽州,就在光和年间(178-184)。

(中平2年)8月,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讨北宫伯玉。--《后汉书灵帝纪》

(陶谦)迁幽州剌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魏书陶谦传》

更重要的是,中平2年(185)陶谦被征调时,公孙瓒也曾都督乌丸突骑,以作援助。

中平中,以(公孙)瓒督乌桓突骑,车骑将军张温讨凉州贼。--《后汉书公孙瓒传》

彼时公孙瓒、刘备、陶谦3人同在幽州,必有往来。

实际在初平3年(192)2袁混战时,公孙瓒、刘备、陶谦便处于同盟关系。

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袁)绍。--《魏书武帝纪》

按照公孙瓒能为刘备引荐校尉邹靖的记载看,很有可能此时的刘备,也在公孙瓒或者邹靖的引荐下,结识了刺史陶谦。

这也能解释,为何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向青州刺史田楷点名要借刘备,还“有借无还”。

因为他与刘备早有往来,知根知底儿。

说到这里,云某再次吐槽,刘备的早期经历,就是黑道发家史啊!

所以,出于为尊者讳,刘备的早期经历极端隐晦,线索支离破碎,如同沧海沉钩般被潜藏在《典略》、《魏书》、《后汉书》、《英雄记》、《太平御览》当中,却偏偏不见于《蜀书》。

陈寿对大耳朵是真爱啊!

客观评价,刘备的出身不算太好,虽然顶着宗室虚衔儿,却1度沦落到“织席贩履”。

按照两汉制度,“商贾、巫医、百工”属于贱民之列,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换言之,刘备的出身地位,连董卓都不如。

汉桓帝末,(董卓)以6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董卓在洛阳时,已被东都公卿,骂作“羌胡之种”;那刘备的境况,也便可想而知。

(皇甫)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从诸多记载中,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脱离自己的原有阶层,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刘备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身负重创,命悬1线(见《典略》),但征战3年(184-187),也不过换来1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安喜县尉,还随即遭到督邮沙汰,再度流落江湖。

遇贼于野,(刘)备中创阳死(即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在洛阳时,刘备可以说把能走的门路走了个遍,为了再度踏上仕途,可谓拼尽全力。

实际中平6年(189)的刘备,已经年近3旬,白身无依,1贫如洗,甚至可能因为“怒鞭督邮”的政治污点,处在“永不录用”的黑名单中。

如果不是因为同年(189)董卓兴风作浪,天下大乱,那刘备可能真的要孤贫终老了。

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倾尽身家,回到洛阳奔走,最终通过曹操的门路,抓住了跟随毌丘毅募兵的机会,再入仕途。

陈寿所谓“先主折而不挠,终不为下”,恐怕意有所指。不仅是在概述刘备的半生戎马,也在隐喻其早年的坎坷波折。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蜀书先主传》

刘备虽然人品有待商榷,但其人之精神,确实值得我辈学习!

刘备是游侠,也就是汉末的古惑仔咯!虽然其人仗义有豪侠之风,但…街头砍杀之事,大概率干过不少。

(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蜀书2》

这是1处刘备其实是浩南哥的明证。

刘备早期经历,诸位大大想必已清楚了吧?

3国君主之中,刘备是最励志的。

市井中人,游侠风范,结交豪侠,1生坎坷,最终却成就大业,这,还不够励志?

而且,季汉,也就是蜀汉,也是宫廷中市井气息最浓的。

简雍说个荤段子,刘备居然还能哈哈大笑…

先主平定益州(214),在蜀中禁酒。法令颇严,抓了不少“有酿酒器具、却无酿酒行为”的人。

此时简雍编排了1个段子,称“同行男女欲聚众那啥,因为他们有作案工具(指代那啥器官)”与“欲酿(酒)者相同”。引发刘备大笑。

(简)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蜀书8简雍传》

这种粗俗浅陋、近乎荤段子的下流言语,出现在宫廷之上已经有损体面。

然而…刘备身为君王,不加禁止,反而带头喝彩。

这在“伏膺儒教”的贵族宫廷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刘备什么风格,诸位大大有所了解了吧?

94版的刘备有些高大上,10版干脆是个面瘫。

真实的刘备,其实就是个爱耍不要脸、同时也百折不挠、极富人格魅力、文化水平不太高的豪侠。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