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晦骑马来到顺平府,穿过城门入眼的又是另一番景色。
不同于归德府的贫困、麻木,顺平府的百姓眼中有着难言的神采。
街道两旁并没有多少乞讨的乞丐,反而是巡街的武吏不时穿过。
行人,侠客皆皆秩序井然,路边的商贩个个生意火爆,来往的商人旅客络绎不绝。
他们可能没有过上富足的日子,但是一定不会饿死。
李如晦也是寻了一个食摊的摊主询问:
“老丈,这生意现在如何?”
捞面的老汉语气里带着喜悦和骄傲:
“以前不怎么样,自从锦衣卫把无相帮剿灭了之后,知府老爷整顿府城,减轻了赋税。每日经过的商贩都多了好多。老汉我也沾了光,小摊子的生意好了许多。”
“那好啊,这位知府想必也是仁爱百姓的好官。”
李如晦又交谈了两句就离开了。
前往府衙的路上,他拿出刘瑾给的花名册,找到了顺平知府张经。
去年共计银两:三千七百二十四两。(明朝一个富县县令的常例钱就能贪两千七百两。)
很巧的是刘瑾手下有一堆专门监察各地的神算子,游走各地,根据粮食岁收、商业等级、受灾情况和人口数量大致算出某个地方的收入。
这一群人算出来的数据甚至比朝廷的税课司都要精准。而本质就是帮刘瑾算出能捞多少钱。
这个度他们定的很精妙,将百姓压榨在马上要活不下去忍一忍又能活下去的界限。还能让各地官吏有赚头。
去年河南给的平均线是:三千七百二十四两。
超过这个线算优秀,激起民乱自己解决。低于这个线算不合格,京查时会给下下等评价。
而张经正好给的是这个数,不多给一分,不少给一分。
即便是这样,还能把府衙治理的这么好,属实是难得。
李如晦在心中不由对这位知府涌出好奇,能拿出这么多银子应该是贪了,可又将府衙治理的这么好,怎么看也不像是个贪官奸臣。
或许此人会是推翻刘瑾路上的帮手。
来到府衙大门,门卫早就进去通报了。
李如晦坐在府衙待客厅,只是刚抿了一口茶,人就到了。
来者是个中年男人,身形消瘦,头戴乌纱,身穿单薄的四品绣雁官袍。面容刚正,不怒自威。
顺平知府,张经。
身后跟着一个小官,面容清秀,瘦小的身形都藏在宽大的官袍之中,显得有些怯懦。
顺平府府经历,李舜臣。
“久仰张世叔大名,今日小侄方才有幸一见。”李如晦微笑见礼。
“哈哈哈!我已经听闻杜公有个外孙,天资聪慧,少年英才。今日一见当真是如此!”李舜臣开怀大笑。
不用多说,他们已经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了。
“且去饮酒。”
餐桌之上,饭菜上齐,并不奢侈,倒也丰盛,鸡鸭肉蛋皆有。还有两壶温酒。
“不知杜公近来身体如何?”张静率先开口。
“外公身体依旧硬朗,顿顿还能吃上三大碗米饭。”
“哈哈哈。”
一番闲言叙旧之后,李如晦才道出此次的目的。
“贤侄可自行行事,不用顾及我。”张经目光平静,他虽然厌恶奸党,但是为了留有有用之身,只能一样上交入场费。
他也不愿意盘剥百姓,每次只交了定额。满朝堂都是奸党的人,无数官员疯狂捞银子巴结刘瑾。他这点钱并不起眼,升迁速度依旧是中规中矩。
想进入中枢救济天下百姓恐怕还要等刘瑾倒台才行。
李如晦低头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