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九麟失踪之时,时间已经悄然来到了正德二年。
正德二年,刘瑾权势依旧滔天,排除异己,飞扬跋扈。朝堂之上无人不畏惧“八虎”凶名。
八虎之一的高凤令为镇守太监,奉命提举宣府,大同,太原三镇。
朝廷拨款,临时招募山西、陕西、河北勇武之士扩编为营哨军。同时也有不少江湖浪荡子自发北上驻守长城。
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兵临长城,虽没有全面战争,但局部摩擦和冲突不断。
大明败多胜少,传到京城却只有胜绩。
刘瑾没有因为蒙古人而烦恼,反倒是因为去年受的“孝敬钱”少了而大怒。
各地官员按例买官要给钱,升迁要给钱,京察要给钱,转任要给钱。
可去年的孝敬钱居然比前年少了三万两!(正德朝的一年税收才一千万两左右,直到几十年后的狠人张居正变法才猛涨到两千六百万两。)
这把刘瑾气的!有人敢把手伸进他的钱袋子里!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准备好好整治一下官场。
一个年轻人就进入了他的眼中。
前户部右侍郎李丛兰的长子,礼部侍郎杜景明的外孙,现为仪制清吏司主事--李如晦。
十八岁,京城六品官!
户部和礼部都是他刘瑾的人,杜家也是京城大族。这个后起之秀自然被他注意到了。
“咱家听说此人很会做事啊?”刘瑾奸细的嗓音响起。
“听闻机敏的很,也很听话。时常把千岁挂在嘴边。”
侧立台下的谋士张文冕开口说道。
“很好!调任他去督察院,做个...监察御史(正七品,权高级低)。让他替咱家看看,哪些玩意不长眼,敢吞咱家的银子!
如果此事做好了,给他个兵部武选司郎中(正五品)。这天下还得是年轻人的。”
“是!”一个传令小太监快步跑出去。
谋士张文冕忽然开口:
“千岁,宁王迁人送信之事可还记得?”
宁王朱宸濠遣送银两,以南昌多盗贼为由,想恢复护卫禁军。
刘瑾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是看向张文冕。
“你怎么看?”
张文冕沉默了一下,缓缓吐出两个字。
“造反。”
宁王私自豢养武力,这是想造反。
“你怎么看?”
“小人妄言,千岁可同意。”
“为何?”
“朝中已有对千岁的不满之声,官家近日也疏远许多。可以趁机镇压,挟大胜之势压住朝廷众臣。如果宁王造反成功,也可成为从龙功臣。不论成败,都有好处。”
张文冕眼中有着难言的兴奋之色。
刘瑾沉默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你先下去吧,容我想想。”
张文冕躬身退下,冰冷的大厅再次恢复寂静。
一个人幕帘后走出,江湖术士兼狗头军师--余曰明。
(我突然发现一件事,刘瑾这边人才济济啊!果然是有钱好办事。)
“千岁在担忧什么?”余曰明微笑道。
“事能成吗?”刘瑾单手托着脑袋,大拇指揉着太阳穴,眼神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