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99章 时光飞逝(1 / 2)

毛当、毛盛乃氐族亲贵勋旧,而且还是苟太后的亲戚,几代人跟随苻家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现如今消失在淮南地区,不用说,二毛一定是惨遭了不测。

俱难作为副帅罪责难逃,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主动向苻坚请求开辟东边第二战场的氐秦名将彭超,在长安廷尉府大堂几经拷问、指责,不堪其辱,羞愤难当。

于是在狱中上吊自尽。

历时近一年的秦晋大战告一段落。

大晋方面,最大的受益者是谢安和他的谢氏家族。

朝野上下好评如潮。

掌大局的是谢安,在氐秦大军进犯之时,总能以沉着、平和的态度使大家镇静。

他的施政方针,是务举大纲,不拘泥于小事。

当时的人们把谢安与“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相提并论,甚至认为谢安的文雅风姿方面要超过王导。

于是大家在“江东独步王文度,盛德绝伦郗嘉宾。”前面又加了一个“大才盘盘谢家安”。

立大功的是他举荐的侄儿谢玄,智勇双全,当真是举贤不避亲。

一时间,谢家如日中天,权倾朝野,被时人誉为大晋中流砥柱。

——————————————————

回到兖州的陈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打造大兖州。

除了大规模的囤积粮草和全民养殖牲畜外,积极打造攻守城池的器械,强弓长弩,铠甲盾牌。

秋收后,征调雇佣民夫加固兖州边陲郡、县城墙。

他知道苻坚一定会卷土重来的。

在那个封建时代,一个国家强盛到一定程度是不会坐视身边还有其他政权的存在。

年底,翟辽奉命回渑池召来了一千名丁零族人,果然每个人都身高都在丈余,高大威猛,虎背熊腰。

陈望在校军场亲切会见并安抚了大家,观看他们的格斗技击表演。

发现他们力大无比,而且奔跑速度奇快无比,唯一欠缺的就是格斗时转身、俯身等方面灵活度差。

当然,这些瑕疵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毕竟冷兵器时代作战特点是群殴混战,力气大,体力好者占极大优势。

于是亲自画图纸,安排打铁工匠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种武器——链子锤。

重达九十斤的链子锤,茶盏口粗细的柄长约五尺,加上锤身近七尺(一米六多)。

握在这些长发巨人手里,粗细、长短正合适,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们在战场上的力量和体力优势。

在锤柄中间有一小段是空心的,里面塞上了锁链,转动两圈丝扣就能打开,成为了长约一丈多(三米左右)的链子锤。

待打造好链子锤之后,陈望成立了高车营,振威校尉为高车营统领,幕僚、治中从事阳启为副统领。

之所以派了阳启,考虑到这些丁零人虽然居住在中原已历几代,数十年,但他们一直是群居,和当地晋人极少来往,更谈不上通婚。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保留着原始野性,生怕他们编入了正规军,手里拿着武器,有了特权,在谯郡生出什么事端。

出自右北平阳氏的阳启,世代尊崇儒道经学,学识渊博,尤其对于董仲舒的伦理纲常理论体系研究的非常透彻。

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天地间最不容逾越的纲常,因而臣子的威望决不能超越君父,否则便会“天地崩毁”。

讲究“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

当然,他们这些在五胡乱华时期沦陷区的大儒嘴里所谓的“君”不是指大晋正朔皇帝,而是谁给他们官做,谁能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谁就是“君”。

所以,此刻陈望在他们眼里就是“君”。

这也是陈望召拢他们这些已经落魄的士族人士入幕原因之一。

这些已经委身于北方胡虏政权的高门世族子弟,被南渡而来的高门世族所不齿,称之改节易操,是有辱祖先的可耻行为。

陈望的启用,令这些人从内心深处感恩戴德,视为再生父母。

毕竟让他们沦为普通百姓,靠勤劳的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下地劳作,那比有辱祖先还来不能容忍。

所以,每当他们更弦易辙,投靠一个新的胡人政权时,美其名曰“顺应天意,遵从天命”。

通过这些人手里的武器——嘴巴和文章,把陈望“陈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招贤若渴名声广为流传。

阳启这个高车营副统领正好弥补了翟辽的不足,二人配合相得益彰,最终目标就是给高车营这一千蛮族人的心里烙上四个字——忠于兖州。

陈望又收到来自长安的消息,竟然是朱序派人暗中发来的,他此刻已经被苻坚任命为度支尚书了。

陈望不禁哑然失笑,苻坚真是个千古仁君,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皇帝。

非要以德服人,不但不杀降将,还把他安排在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度支尚书相对于现在的财政部长,那可是掌握着一个庞大帝国财政收支大权的核心部门,在六部中是最显赫的一个部门。

怎么可能交给一个异族人,一个降将?

即便是做给那些还未归降的天下人看,笼络人心也不能这么个笼络法吧。

尽管为朱序高兴,陈望还是暗暗责怪朱序贸然给自己写信有些鲁莽,这符合他的性格特点。

自己是万万不能给他回信的,万一被苻坚发现,那朱序的小命就难保了,陈望不能涉这个险。

于是打发掉送信人后,派人请来了陈安。

让他利用在长安的姚硕德跟朱序暗中联系,由陈安的这条暗线来建立联系,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然后再给朱序回信,嘱咐他先保住自己,一切不要多想,更不要轻举妄动,平稳过度,等待时机。

再看了陈安送来的凉州那边柏华写的飞鸽传书,知道陇右形势稳定,一切如故,也就放了心。

也写了回信,嘱咐做好黄河一线的防御,看护好了自己当年留下的土制地雷,迎接未来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

又想到义子张大豫生性贪玩又有些懦弱,将来怎么能治理凉州,于是又给张大豫写了几行字的嘱托。

一并交给陈安送走。

公元380年,太元五年。

元日节一过,陈望的小学同学,亲密战友王忱丁忧期满,回到了谯郡,继续担任兖州主簿。

陈望心中非常高兴,大摆筵席,率兖州全体文武官员隆重接待了王忱。

王忱虽然相貌丑陋,但他是少有才名,不但在国子学的同学里是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一个,而且在大晋名闻遐迩。

他在建康为其父王坦之守孝三年后,又请假休息了一年。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造就了一个成语,更是传遍了大晋上下。

刚来到谯郡任职的卢嘏、皇甫奋等北地士族子弟不太熟悉他,陈望在宴席中对他们讲述起来这个典故。

有一次,吏部侍郎张玄之来到中书侍郎范宁的家中做客。

当时范宁的外甥王忱也在座,大家都是名士,又擅长清谈,于是范宁就命王忱先和张玄之清谈一番,自己在旁倾听。

张玄之早已听说王忱志趣不凡,也很想与他清谈,听了范宁对王忱的吩咐,他就正襟危坐地等着王忱上来和他打招呼。

因为张玄之不但年龄长了王忱十几岁,而且还是出身江南土着高门世族子弟,集“南北二玄”和“江左十贤”于一身的人物。

可是王忱看到张玄之这副装腔作势的样子,心里很不痛快,始终一言不发。

张玄之见王忱并不主动来和自己打招呼,自觉没趣,便怏怏告辞而去。

客人走后,范宁觉得王忱太没有礼貌,就批评王忱说:“张玄之乃吴中(今江苏苏州市一带)之秀,你为什么不和他谈谈?”

谁知,王忱却微笑着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交谈,就应该专程来找我嘛!”

着名儒学家、经学家范宁非常赏识外甥王忱的这种性格,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夸奖道:“哈哈,元达风流俊望,真是后来之秀!”

王忱也笑着说:“没有你这样的舅舅,就不会有这样的外甥。这是舅舅教育的结果。”

后来,范宁把王忱的话告诉了张玄之,张玄之觉得王忱确实与众不同,说的话也在理。

于是另择时间专程登门拜访王忱。

王忱也是以礼相待,二人谈得非常投机,愉快,后来成了忘年之交。

范宁点评王忱的这个后来之秀,传至近代,演变为“后起之秀”。

读者朋友们以后如果夸奖后来的新同事或者晚辈,用起这个成语来,会不会记起王忱来呢?

————————————————————

书归正传!

正月一开始,令陈望寝食难安,睡觉都睁一只眼,小心提防的氐秦再起波澜。

号称能“坐制奔牛,射洞犁耳”的勇将,当年率三十万大军平定拓跋代国的幽州刺史、征北将军、行唐公苻洛,联络了他的兄长豫州刺史、镇北将军、北海公苻重,兴兵十万,拉开了第n次内乱的大幕。

这俩苻坚的堂弟铁了心要推翻苻坚反动政权。

这一仗在氐秦境内整整打了近一年,苻融率领窦冲、吕光、都贵等名将从正面无法突破,最后由大将石越渡过从东莱渡过渤海海峡,登陆辽东半岛,攻克和龙(也叫龙城,在辽宁朝阳市),前后夹击才最终平定叛乱。

陈望审时度势,抓住时代的契机,推动全面发展,在城镇建设、民生设施、疏通河道、各郡县道路、学校等核心指标获得了飞快的增长。

带领着兖州军民高速奔跑向小康生活水平。

这一年兖州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物阜民丰,仓廪丰盈,全州经济总水平达到了当时全国的领先地位,也成为了最具有活力的一个州。

形成鲜明对比的氐秦,在这一年可是一直处在战火之中,河北、辽东地区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满目疮痍。

到了年底,平定叛乱后的苻坚痛定思痛,自己登基二十余年,发生了大小叛乱十几起,几乎年年都有。

攘外必先安内,他下决心要先改变这个局面。

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把世代居住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氐族族人分配到全国各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