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水怀着心中的疑惑,离京南下,跟随谢迁的队伍踏上了去江南的路途。
朝中的大臣们几乎没人关注太子多久没有露面,皇帝都不上朝了,几乎所有朝政都归属于内阁以及各部,权力也意味着责任,他们自己各自的事情还忙不过来呢,谁还有闲心关注太子的事情。
原先京官地方官都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只是百多年下来,许多规则早就形同虚设,就那点微薄的俸禄,别说为朝廷办事,能不饿死就算命大了。
官场既有朱元璋当年亲自制定的明规则,也有各种实际通行的潜规则,明规则大家都无视也就法不责众,可是潜规则触犯了,那才是寸步难行,丢官罢职都有可能。
尽管正式的制度改革要等谢迁几年后进行,曾凡也不介意先做些前期工作,为后面的改革消除一些障碍,让官员们提前有些心理准备。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仿照后宫机构的改革,曾凡示意吏部对京官的考核制度做出了调整,皇权下放,官员们的权责重新划分也是应有之义,谁也不能说什么。
这次调整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可行性,规定哪些必须做到,哪些严厉禁止,触犯了如何处罚等等。
当然不能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那是纯粹难为人,曾凡没有朱元璋那么蛮不讲理,新规定也大幅度上调了官员的薪俸和各种福利待遇。
大明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贪官污吏,曾凡有意念场的存在,各家的账本比他们本人还清楚,挨个的清理抄没一遍,足够给全国官员开上几年工资了。
双管齐下,整个京城的官场环境为之一清,外地官员进京后,顿时感觉好过了许多,再也不需要送什么门包,冰敬炭敬,各种孝敬,花费大为节省,各衙门办事的效率也大为提升,上下官吏态度也完全大变样。
庸人和能人大多都是相对而言,放到正确的位置,有好的制度坚持执行,每个人都可以变成能人,都能发挥正面的作用。
在他的意念场和新的考核规则双重作用下,当然也少不了接连查抄的一个个贪官污吏的震慑,京官们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一个个都变得兢兢业业起来。
督察院门口每天都排满了等待自首的队伍,这也是与京官的考核规则一同下发的自首规则,官吏无论多严重的罪行,只要自首坦白都会减轻一等,如果只是根据过去的潜规则行事,罪行不严重,全部坦白后,可以缴纳罚金不咎既往。
当然,如果避重就轻,企图蒙混过关,那就罪加一等,正好蒙古那边正在建设的卫所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过去义务烧窑或者砸石头吧!
兀良哈三卫主要领地都在辽东,他们的实力得到加强,对大明更加忠心,曾凡让内阁拟定政策有计划的移民辽东。
内地人口过多,土地产出能力难以供养那么多人,偏偏土地的收成又被国家、地主、层层官吏大量收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衣不蔽体,好年景还能凑合活下去,一旦遇到灾荒往往就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直接剥夺大地主的土地太激进,容易引发反弹,可以先尝试将那些无地农民迁到关外,开荒种地,建立城池,慢慢的发展起来。
这时候的女真人还分散为多个小部落,在深山老林里面狩猎挖人参,众多部落各过各的不成气候,移民几百万过去,让他们那点人继续保留优良传统也不错。
以后组建西征队伍,可以挑选精锐组成先锋部队,发挥他们敢打敢拼的特长,为华国开疆拓土,一样会过上好日子,总比进入中原后带着整个国家一起堕落强得多。
对于曾凡安排的任务,内阁官员当然不会反对,反而会各尽所能的拾遗补缺,将计划考虑的更周密,便于实际执行。
后世的史籍记载,再过几年,北直隶就会爆发刘六刘七起义,短短时间就聚集起数万人马响应,纵横南直隶、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数个省份,朝廷花费数年时间才勉强平定下来,普通平民死伤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