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着道牒,去驿站弄了条船,顺水而下,隔日便来到洋州城外。
官船靠岸,薛道光抱拳道:“多谢相送,告辞!”
船夫没给啥好脸色,以前驿站只招待官员,现在竟然还要接待道士,他们忙活半天也没额外工资。
薛道光笑了笑,抛出一枚银钱。
船夫连忙接住,发现不是铁的,也不像是铜的,顿时笑语相送:“道爷慢走。”
薛道光有钱,虽然不多,却也大方。
他不把钱财放在眼里,花光了再挣就是。
他没再去驿站受白眼,走进码头外一家食肆:“两碗米饭,一盘炒肉,二两米酒。”
“好嘞!”店伙计热情迎接。
道教金丹南宗,虽然后来被划归全真道,但他们此时并不忌荤酒。
特别是那五位开派祖师,一个个“身通三教,学贯九流”。他们可以出入王侯将相的府邸,也可以跟社会底层百姓厮混,能与和尚论禅,也能跟儒生谈诗。
还能,喝酒提刀砍人!
“郎君,买来了,买来了!”一个家仆冲进店里。
有年轻人正在店里吃酒,待那家仆奔来,忙问:“可是那君子之茶?”
家仆拎了拎手里的东西:“全是一等君子茶。”
年轻人笑道:“这便妥帖了。”
家仆买来的茶叶,有些是木筒包装好的,为了防潮还刷了一层漆。筒面雕刻有梅花,刻着“君子茶”、“征君”、“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等字样。
也有不少散装的,用油纸给包好。
郑家卖得极贵,一等绿茶进价不到90文,在洋州的售价却达到300文。
似乎不算太奢侈,但这是洋州啊,这里是产茶地!
当然,郑家卖茶也有成本,店铺税、散茶税且不提,运输和市场推广才是大头。
给知州送礼、给州判送礼、给知县送礼,甚至连兴元府那边,都去给官员送过礼。不求别的,只求当官的能用绿茶待客,那些绿茶也是免费赠送。
有的官员不收,有的官员收了也不看,有的官员连面都见不着。
过程有些曲折,但效果已显露出来了。
转运使觉得绿茶还不错,而且喝起来方便,于是用绿茶招待了几次客人。
消息很快传遍转运司,接着又传到兴元府衙,再传到南郑县衙。没把绿茶当回事的官员,连忙去翻找郑家送来的礼品,也跟风用绿茶来招待客人。
一来二去,兴元府的富商们,纷纷打听茶叶来源。他们除了自己喝,更是想买来送礼!
传播如此迅速,纯靠炒作是不行的,主要还得绿茶自身过硬。
年轻人打开油纸包闻了闻:“香味不闷,清幽高扬,确实是好东西。这郑家麻烦得很,有好茶叶不在兴元府卖,还得让俺们来洋州一趟。”
家仆说:“郎君,兴元府的茶酒醋,都被吴家、黄家、陈家买扑了,郑家不能去那里开店。”
“也对,得等那三家进货。”年轻人点头说。
年轻人手捻着茶叶,嘀咕道:“君子茶,君子茶,俺却还没喝过,不晓得滋味如何。去让店家烧壶水过来!”
开水是现成的,店伙计很快拎着水壶过来。
年轻人刚冲泡茶叶,忽有人提着麻袋进得店内。
掌柜的看了很高兴,亲自把写着“君子茶”的水牌挂上,扯开嗓子喊道:“本店供应君子茶,五文钱一碗,可多次加水冲泡。这君子茶可不简单,是八行士子朱征君炒制的,官府的相公都爱喝,州里的读书人也爱喝……”
食肆里就有?
才五文钱一碗?
年轻人瞬间觉得碗里的君子茶不香了。
“伱这店里是几等茶?”年轻人问。
掌柜回答说:“三等。”
年轻人嘀咕道:“不是一等就好。”
“给俺泡一碗,”一个食客说,“早听说过君子茶,却还没喝过,今日倒要尝尝味道。”
店伙计连忙过来,从麻袋里抓起一小撮,扔进碗里倒入开水。
“就这点?”
“君子茶贵得很,五文钱只这一点。”
食客也不好再说什么,他已经把饭吃完了,等开水稍凉些,便迫不及待品尝。
发现邻桌都看着他,食客当即赞道:“好茶,不涩,解腻得很。”
掌柜的笑道:“官府的相公都喜欢喝,自然是好茶。”
如果只是从上到下传播,绝对不可能传得如此快速,郑家还编故事雇人到处讲。不讲别的,只讲贵人们爱喝绿茶,让小老百姓产生各种猜测。
又有不缺钱的食客说:“俺也来一碗!”
薛道光干完两碗米饭,耳中听着店里的讨论,心里对那位“师弟”更加好奇。
咋从兴元府到洋州,到处都有他们父子的影子?
甚至都传到开封了,这名气也太大了吧!
“给我也来一碗,”薛道光喊道,“茶叶别放太少,适量便可,不少你钱。”
店伙计于是多扔了些:“七文。”
薛道光看着渐渐泡开的茶叶,青绿色让人喜欢,比团茶自然多了。
等待一阵,薛道光细细品尝,点头说:“此茶适合修道之人。哪是什么君子茶?分明就是道茶,必定出自我那师弟之手。”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