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0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六)(1 / 2)

承泣,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髎、谿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面神经肌支,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脉分支。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远视,口眼歪斜,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斜视,视神经萎缩等。直刺,嘱患者眼向上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缓缓刺入0.5-1寸,不宜过深。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局部压迫1-2分钟,以防出血。

解剖:承泣穴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配伍: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承泣配足三里、合谷、攒竹、风池,有补益气血,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眼胞睑外翻及口眼歪斜。

四白穴是人身体一个重要的穴位,属足阳明胃经。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操作方法为直刺或斜刺0.3~0.5寸。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配伍: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瞤动。

巨髎,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手足阳明、阳蹻之会。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面动、静及眶下动、静脉的分支。主治口眼Z斜,眼睑瞤动,鼻塞,鼻衄,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等。斜刺或平刺0.3-0.5寸。艾条灸3-5分钟。

解剖: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功效:清热熄风,明目退翳。

配伍:配合谷穴治齿痛;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地仓,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会维、胃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手足阳明之会。在面部,口角外侧,上肢瞳孔。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齿痛,颊肿,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配伍: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大迎穴dàygxuè(取穴方法),人体大迎穴位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寻找此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主要治疗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主治疾病〗口歪,口噤,颊肿,齿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治齿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别名〗髓孔穴。

〖穴义〗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颊车,穴位名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出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一。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主治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直刺0.5寸,或横刺透向地仓穴。

解剖: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配伍:配地仓穴治口眼歪斜。

下关穴,人体穴位之一,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主治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操作方法为平刺0.5~1寸。

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功能:清热疏风、通利关窍

配伍:(1)合谷、下关,功能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热邪上扰之牙痛。《备急千金要方》: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完骨;口失欠、下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

(2)大迎、颊车、下关、地仓、巨髎、风池,功能疏风通络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

(3)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聪耳利窍,主治肝胆火旺耳聋。《甲乙经》:耳鸣耳聋配下关、阳溪、关冲、腋门、阳关。

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主治头目病症。操作方法为平刺0.5~1寸。

解剖: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

配伍:配合谷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眩。

人迎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天五会,五会。在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主治咽喉肿痛、咯血、喘息、瘰疬、瘿气,以及高血压等病症,直刺或斜刺0.3~0.5寸,避开颈动脉。

解剖:人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动脉三角。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颈丛的皮神经以外,还有颈前浅静脉及面神经颈支支配的颈阔肌。针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在喉结水平,穿皮肤、皮下组织深进颈动脉三角。该三角内,有颈深筋膜形成的颈动脉鞘,鞘内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二者之间后方的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襻位于颈动脉鞘的表面或鞘内。

配伍:配大椎穴、太冲穴治高血压。

水突穴,属足阳明胃经。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或艾条灸5~10分钟。

解剖:有颈阔肌,在甲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点;外侧为颈总动脉;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干。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及胸锁乳突肌→颈固有筋膜深层及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浅层布有颈横神经。深层有甲状腺。

配伍:配气舍、天突主治咽喉肿痛、气喘。

气舍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脐中。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瘿瘤,瘰疬等,直刺0.3~0.5寸。

解剖: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颈横神经的分支和面神经颈支。深层有联络两侧颈前静脉的颈前静脉弓和头臂静脉。

配伍:气舍配扶突、人迎、合谷,有软坚散结,活血祛瘀的作用,主治瘿瘤。

缺盆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素问·气府论》,别名天盖。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咳嗽,气喘,缺盆中痛,胸部满闷,喉痹,瘰疬,瘿瘤等病症,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类经图翼》:“孕妇禁针。”艾条灸5-10分钟。

解剖:在锁骨上窝之中点,有颈阔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颈横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支,深层正当肩丛的锁骨上部。

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锁骨与斜方肌之间→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锁骨下肌之间→臂丛。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颈横动、静脉,臂丛的锁骨上部等重要结构。

配伍:配肺俞穴治咳嗽。

气户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呃逆等,斜刺0.3~0.5寸。

解剖: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腋动脉和它的分支胸肩峰动脉。

配伍:配肺俞穴治喘咳。

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

配华盖,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

库房,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布有胸前神经分支,胸肩峰动、静脉及胸侧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咳吐脓血等。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解剖:在第一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减及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功效:理气宽胸,清热化痰。

配伍:配屋翳穴治胸肋胀痛。

屋翳穴,属于足阳明胃经,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肋胀痛,乳痈。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解剖: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浅层布有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质。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配伍:配天宗穴治乳痈。

膺窗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减卸胸腔内部高压,释放胸腔内部能量。

解剖:第三肋间隙,有胸大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肋间肌。浅层布有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3肋间神经和第3肋间后动、静脉。

配伍:配屋翳治乳痈。

乳根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布有第5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

解剖:位于第五肋间隙,胸大肌下部,深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肋间动脉,胸壁浅静脉;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为肋间神经干。

配伍:配少泽穴、膻中穴治乳痈;

配少泽穴、足三里穴治乳少。

不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另说“去任脉三寸”(《针灸甲乙经》);在上管两旁各一寸(《太平圣惠方》)。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纳呆,噫酸,以及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胆绞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调中和胃,理气止痛。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浅层布有第6、7、8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6、7胸神经前支的肌支。

配伍:配中脘、公孙治胃炎、胃溃疡。

承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分支,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纳呆,吞酸,肠鸣,泄泻等。直刺0.8—1寸。

功能作用:理气和胃,降逆止呕。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功效:消食导滞。

配伍:配足三里治胃痛。

梁门穴是中医中的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关门穴Guānén(St22)〖取穴方法〗关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主治疾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水分穴治肠鸣腹泻。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别名〗关明穴。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内外,经水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固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太乙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两寸,前正中线旁开两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等神志疾患。操作方法为直刺0.8~1.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功效:消食导滞。

配伍:配中脘穴治胃病。

滑肉门,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癫狂等。直刺0.8—1.2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解剖: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功效:镇惊安神,清心开窍。

配伍:配足三里治胃痛。

天枢,经穴名。出自《灵枢·骨度》。别名长溪、长谷、补元。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理气止痛,活血散瘀,清利湿热。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

配伍:1、配巨虚穴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2、配足三里穴治小儿腹泻。

3、配上巨虚穴、阑尾穴治急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