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从南林村出来的第9天。太阳依旧火辣辣地挂在天空上,暴晒和高温下,大伙白天休息,晚上赶路。
这种颠倒白天黑夜的赶路,大伙渐渐适应。
赶路虽然辛苦,目前大伙有吃有喝,倒是还好,也没有遇上危险。
有人难免在背后嘀嘀咕咕,是不是真的有兵灾。没闹到明面上来,里正懒得搭理。有没有自己回村去不就知道了,想离队,又没人拦着。这话让儿子敲着铜锣,一路从队伍前面说到队伍后面,背后嘀嘀咕咕地声音就会消失几天。
逃难,是他们自个要一起逃难的。要他们回村,又不愿,离队也不想。
林紫苏和她娘在野外解大手,两人嘀嘀咕咕。
“你说他们图个啥?”
“图过嘴瘾呗!你快点,热死了!”沈香兰皱着眉头,拿着蒲扇,扇着风打着蚊子,等着女儿完事。
俩兄妹和父母相遇,到和南林村人出发逃难,一直都是忙忙碌碌。几百人的队伍,人多眼杂,一家四口都没什么时间和机会聚在一起聊天。
林紫苏来到这个世界大半个月了,总算记得问上一问,这是什么朝代。老爹回答:大桓朝代,一家四口穿到架空的朝代。
南县的南林村在北方,具体北方哪就不知道了。据老爹说,原身记忆里所知道的地名,没一个熟悉的名字。
在这信息传播不发达,消息闭塞,官府各种信息垄断的古代,就连脚下这片土地,是不是华夏大地都不知道。
朝代是架空的,环境是不是也是架空的?
一家四口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没有可以询问的人,凡事只能结合原身记忆和所处环境分析。
队伍里就两个读书人,朱家女婿陶明远和林有才。林有才问过陶秀才,也没问到什么有用信息。
问南林村人?问南林村哪里有颗什么果树,哪里是谁家的田地,谁家住在哪。。。。能问到,其他的就不用想了。
林紫苏要是不有房车导航,心里更没底了。大伙就是睁眼瞎一样赶路,没地图,不识路,只知道顺着官道走,偶尔碰到路人就问问路。真是走到哪,算到哪儿。
只知道前两天是走出了南县的地盘,也就是离村第7天。现在大伙走在其他县的地盘上,离出省,还不知道多远。
“老娘,这要走到啥时候去咯!”林紫苏拿着方便小帐篷,一瘸一拐跟着老娘身后往队伍走去。脚蹲麻了。。。
“我去哪里知道。你车子有提示没?”
“没。”
一家四口无比怀念有手机、电脑、互联网的日子,哪怕有收音机也行,再不济报纸也可以,书籍也行啊。林有才原主好歹是秀才,反复回忆原主记忆,除了四书五经,科考需要学的书,硬是没找到关于大桓朝代版图方面的信息。
无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也不知道现在走到的地方是哪,只能从环境判断还是在北方。
林家有火炕,粮食作物以稷、黍、麦、菽为主,稻子没有,按照华夏地理环境,可以肯定是北方。古代北方也有少量的稻子种植,只是在林有才和沈香兰原身的记忆中,他们生活的地方是没人种稻子。
一家四口还发现,这里还没有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等等,这些外来农作物。上一辈子的古代历史中,是明朝时期外来的农作物。
“咋去这么久,吃饭啦!”王老太一手拿着大木勺,一手冲着两人招招手。
“来啦!来啦!奶~”林紫苏喊人毫无心理负担,林显文也是。毕竟两人是成年人的灵魂,这点都不是事。
南林村人基本上都是每日两餐,逃难路上也是一样,一顿稀,一顿干。赶路前吃一顿,赶路休息的时候吃一顿。
主要是现在大伙都还有些粮,每家每户虽然尽量省粮,该吃还是得吃,不然没力气赶路。
以后怎么样,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