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81章 耳光(1 / 2)

主管大夫并没有对这些特殊要求提出任何疑问,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后,便示意身旁的牛马去按照方子敲医嘱。

牛马规培生看着手中的方子,脸上露出惊讶之色,他忍不住再次看向眼前这位年轻而帅气的李介宾医生,心中暗自感叹。

随后,他转身准备去敲击医嘱,这时主管大夫突然又补充道:“急煎!”

听到这句话,周围的人纷纷低声议论起来。

其中一个人轻声问道:“这到底是什么方子啊?”

另一个人猜测道:“第一味药是柴胡,那应该是柴胡汤吧。”

然而,马上有人提出质疑:“但是哪有这样的柴胡汤呢?”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的时候,王映骄在人群中开口说道:“把人参、半夏、生姜和大枣都去掉,不就对了吗?”

她的声音不大,但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让大家恍然大悟。

小柴胡汤的组成是: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好像还真是呀!好家伙,这是真加减呀!把小柴胡汤减到柴胡、甘草、黄芩三味,然后加了连翘。

原来如此,这个看似奇怪的方子竟然是经过加减而来的呀。

两人继续走着,李介宾突然回头对说道:“《伤寒论》原文中,小柴胡汤的加减非常多,可以减去人参、生姜、大枣和黄芩,但只有柴胡和甘草不能去掉。”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方剂的加减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无论如何变化,都要有依据。”

谭主任微微点头表示理解,又问道:“用量需要这么大吗?”

李介宾笑了笑,回答道:“量大力专啊!”

有人担心地问:“这样会不会过量呢?”

李介宾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中病即止,只要病情得到控制,就会调整药量。”

中病即止,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的一个重要思想。

然而,关于药物的用量,那可就是另一个大问题了。

更复杂的是,当涉及到具体的服用方法时,就又成了第三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伤寒论》中,常常会有“三升煮取一升,然后日三服”这样的描述。

于是,一个关键的疑问便浮现出来:这里所说的“日三服”到底是指一天的用药量呢,还是三天的用药量?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引发了自北宋以来对于张仲景经方剂量的广泛探讨,但至今仍未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

所以只能先搁置争议了。

而李介宾开的方子是自己的经验方,因为是急性发热,所以去了人参、半夏、生姜、大枣。

加连翘,是连翘擅长清风热,发热汗出仍不退,那么这个时候的表证就不是初期了,如果观察到患者已经开始咽喉充血、扁桃体肿大,那么则是即将到后期化热了,那个时候,患者不再有怕冷的表现。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患者还怕冷,为什么不加麻黄桂枝?

“发热汗出而热不退。”

众人脑海又回想起这句话。

这句话有可能是这样断句:发热,汗出,而热不退。

患者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已经发过汗了。

等同一剂麻桂剂,而发汗之后热仍不退,所以才需要李介宾的这剂药来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