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女大夫一大早就带着孩子来找老唐。
“唐教授呀!你说我孩子再加点什么药才行?他还是咳嗽。”
老唐昨晚上临阵磨枪,恶补了一下儿科知识。
他仔细看了看孩子,舌尖红,舌苔已经起来了,比昨天的厚了不少。
隔一声咳嗽一声,一声接着一声。
“他现在还发烧吗?”老唐问道。
女大夫回答说:“早上不烧了,37度多。”
是什么原因呢?自己方子里没有加针对性的退热药,只有一味黄芩,但单独用,药量也不多,退热效果应该一般:“昨晚上喝的美林?”
“对的。”女大夫回答。
老唐想了想,“那只能算临时退烧,还是要加一些退热药物。”
昨天晚上孩子开始发高烧,老唐意识到自己没有在方子中加入退热的中药。
在中医中,退热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釜底抽薪法、扬汤止沸法和热者寒之法等。
名词不一样而已,实质是什么,专业人士听一下就能知道。
釜底抽薪法,就是下法,相当于中医的“通腑泄热法”,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常用大黄、芒硝等药。
扬汤止沸法,其实就是汗法,“疏散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可以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
热者寒之法,就是清法,是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适用于但热不寒,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石膏、生地、麦冬等。
而老唐此时就在琢磨该用什么法子。
下法?那要问问大便情况怎么样。
老唐问道:“他大便怎么样?”
女大夫回答:“大便正常,不干不稀。”
大便不干,不能用下法,伤寒论里面很多条文都是在讲,未达到阳明腑实,就用了下法,也就是承气汤,导致变证、坏证,出现新的症状。
那就用麻杏石甘汤吧。
老唐开始写方,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然后再合一个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
在中医治疗小儿肺热咳嗽的过程中,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是两种常用的经典方剂,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治疗原理和应用方法。
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的经方,这个方子原本不是治疗肺炎的,张仲景是治疗太阳病变证,汗法后,下法后,出现的里热喘嗽症状。
“宋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宋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现在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热咳嗽。
方中麻黄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石膏则能清热泻火,杏仁降肺气,甘草和中调和各药。
这个方剂适用于邪热壅肺现代主流中医说法所致的咳嗽、气喘、发热等症状,尤其是当咳嗽伴有痰黄、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