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和皇兄近几年十分亲近,他在皇兄面前非常随意,但皇兄不说的事,他也不会傻到去直接问。
皇帝毕竟是皇帝。
对有些事,皇上点一句半句,让
这是常态。
刘义康见皇兄没有其它指示,便行礼告辞离开。
*****
即便北伐失败,但对将士军功过错,也必须赏罚分明。
对都督檀道济也是如此。
檀道济原本拥有的官衔中,最高的是“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这是个虚衔,只是待遇。
檀道济最高的实职是:都督江州及江夏、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这是个二品官衔。
他还有几个三品衔: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常侍。
由于北伐之战中的功绩,朝廷晋位檀道济为司空,成为正一品官。
刘宋皇朝有八个正一品官衔: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空、司徒、大司马、大将军。
檀道济晋位司空,也就是由从一品大员升级为正一品大员。达到顶格,升无可升。
也就是所谓的位极人臣境界。
檀道济得到封赏后,规规矩矩向皇帝上表致谢,然后返回自己的辖地首府寻阳去。
寻阳也就是后世的九江市。
江州下辖九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建安郡、武昌郡、桂阳郡、安成郡。范围包括后世的江西大部和湖南、湖北一部分。
江州位于长江中游,上游是荆州,下游是扬州。
江州夹在宋国最重要的两个大州中间,地理位置十分微妙。
檀道济是宋国、魏国公认的宋国第一猛将。
刘义隆把他放在江州刺史位置上,防范之心昭然若揭。
刘义隆任命到彦之这样的货色作为北伐魏国的主将,可以说,还没出兵就已经输了。
因为,撇开拓跋焘这样的雄主不谈,只说魏国在大举出征胡夏国之余,安排的两位对付宋国的大将:安颉、叔孙建,这二人中的任何一位,就是到彦之望尘莫及的存在。
更不要说拓跋焘后来又增派来的长孙道生,也是一位远超到彦之的猛将。
相较之下,说刘义隆的第一次北伐是不自量力也不为过。
宋国不是没有猛将,檀道济就是。
只不过皇帝不敢将兵权完全交付于檀道济,使得檀道济英雄无用武之地。
到彦之失败后,刘义隆出于无奈,才诏召檀道济救场。
此时的檀道济若尽心尽力,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只是,檀道济人老成精、久经沙场,思维定式已成型难易。
他有自己的考量。
他出兵之后,率大军主要在历城附近兜圈,花里胡哨打了几十仗。
有时一天都要干几仗。
简直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而战斗结果大多数是以胜利收场。
但是总的战局呢,却是无论如何都摆不脱叔孙建、长孙道生的纠缠,无法突围前去救援滑台城。
甚至在历城附近几次被烧光粮草补给,差点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在历城周边打转几个月,数不清的胜仗、突不出的重围、杀不完的敌军,己方队伍损失也不太大。
——这就是檀道济展示的战争绝活。
朝野上下恁是挑不出啥大毛病。
最后,朝廷还得给他加官晋爵。
皇帝刘义隆的憋屈呀,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不过,人老成精的檀道济也有失算的时候。
他似乎忘了,军中老人不止他一个。
皇帝在军中,怎会没有探子?
檀道济不是皇帝,他甚至压根没起过做皇帝的心思,所以他不理解皇帝的一大绝招:杀人无需找理由。
刘义隆认定檀道济在这次北伐救场中“养寇自重”,那檀道济就是养寇自重。
不需要证据。
皇帝要泄恨,不存在借口的问题,只是时机问题。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