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24章 农院(2 / 2)

“军情紧急,立刻回避!”

只这八个字,还有骑兵背后那面随风摇曳的红色令旗,两人丝毫不敢怠慢,忙不迭让开城门。

&t;divtentadv>这要是让的不及时,让人砍了都是白死。

就算对方顾忌袍泽情谊,不挥刀砍人,但他们敢阻拦迟滞军情,那也是要拉去军法处置的。

不过,如今明军军法条例倒是比原来人性化多了,曾经这些阻挠军情的都是要砍脑袋,而现在只用枪毙就好了,留了个全尸。

“哒哒哒哒!”

战马速度不减,瞬间从城门呼啸而过,带起阵阵寒风。

不过半刻,成都府将军衙门原提督衙门。

“大将军!大将军呼呼康藏发来紧急军情!”

送信骑兵喘着粗气,将军情文书呈递上。

郑定瑞打开文书,还没看几眼,顿时惊道:“鞑子伪帝雍正吐血昏迷,时日无多?”

围绕身边的四川诸将官同样一怔,随即面露狂喜。

副将翁飞虎更是难掩激动,吞咽了下口水说:“将军,既然鞑子伪帝吐血昏迷,康藏鞑子内部必定群龙无首。不说大乱,也定是各自为政。如此大好战机,应当立刻出兵。将鞑子残部彻底一网打尽,还能同时收复康藏。”

参谋官沈明章稍微冷静些:“翁副将说的有理,但如此大事,还需慎重,最好能再多探听些鞑子消息。而且还应上奏朝廷,请示陛下定夺。正好如今也是冬季,不宜兵战,我军可先行筹措军粮辎重。待到朝廷旨意一到,便可立即发兵渡河。”

郑定瑞想了想说:“沈参谋所言有理,出兵事关重大。本将军需要先行上奏朝廷,请求陛下裁定。不过各部倒是可以先行筹措粮草辎重,此事便交由沈参谋负责。”

对于这道军令,诸将、参谋都没有什么意见,出兵大事肯定是要请求朝廷定夺的。

而且四川地广人稀,也需要朝廷来提供军粮辎重,四川这边最多只能筹措先行开拔的粮食。

主意敲定,各部将官纷纷下去准备,沈明章则跟着郑定瑞一起,去见四川巡抚,商讨联名上奏事宜。

南京,紫禁城。

川藏那边的情况,朱一贵暂时还不知道,他此刻正忙着召见农院的官吏。

农院作为大明科学院下属机构,早在科学院设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后来随着科学院一起改组并入。

这并不稀奇,凡是王朝开国,或是粮食产量跟不上,都会设立农官,目的便是劝课农桑,开垦新田。

历史上,雍正也曾设司农官,并针对清朝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良,还给予农事官吏丰厚奖赏。

可见,就算雍正年间的清朝,粮食产量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足,要不然也不至于都要复设农官,提高粮食生产技术了。

农院主官名叫黄旭,与院长黄五同姓,可能也有些关系,毕竟两人籍贯都是福建人。

黄旭先是恭谨拜见皇帝,随即便迅速递上一封奏章。

奏章的页数很厚,与其说是奏章,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份实验数据报告。通篇没有任何华丽辞藻,全是大白话,而且还用到了大量数据作为参考记录。主要论证的便是农政全书中,关于种棉翻稻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农政全书的作者大家应该很熟悉,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这本书成书于前明万历年间,也是中国五大农书之一,并且还是集齐前人之大成。

无论北魏齐民要术,还是元朝的农书,基本阐述的都是农业生产,属于纯技术性农书。而农政全书不同,不仅有农业技术,还提到了农政举措。

种棉翻稻之法,便是出自农政全书。按照书中原话来说:“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气肥厚,虫螟不生。多不得过三年,过则生虫。三年而无力种稻者,收棉后,周田作岸,积水过冬,入春冻解,放水候干,耕锄如法,可种棉,虫亦不生。”

简单翻译成人话,就是前两年都种棉花,第三年改种水稻,不仅利于土地畜肥,而且还不会害虫病。就连第三年没能力种水稻的,也都给出了解决办法。

具体原理,到了后世都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只能归类为,这稻棉轮耕法,改变了自然环境,从根源上抑制住了病虫害。

后世新中国,那段不能说的三年不是内战,也曾专门研究论述过稻棉轮栽,还一次性拿出浙江12万亩稻田作为试点。并且提出不能施肥太多,否则水稻就会徒长倒伏而歉收。

徐光启的确是个天才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