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89章 科举改革(2 / 2)

居然以治国理政为殿试考题,四位阁臣都有些惊讶。他们还以为皇帝肯定会出与西洋相关,却不想会是这般结果。

“臣等遵旨!”惊讶归惊讶,内阁、礼部还是拱手接旨。

相比会试里皇帝出的那些吕宋、西洋科题,还是这般治国理政在阁臣来看更为务实一些。

&t;divtentadv>这并没什么好奇怪,而今天下时局已定,通过会试让考生能重视海外,端正态度即可。

会试最终目的肯定还是为了选材,这毋庸置疑!

“嗯。”

朱怡炅又看了一遍会试榜,里头除了刘统勋,余下一个都不认识,甲榜会元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这也是他带来的蝴蝶效应,在考题中加入历算和西洋学,这些新知识已经让传统的八股文章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朱怡炅想了想,随即颁下圣旨:

今后会试,三十岁以下,若无中第者,可重复再考。若是过了三十岁,则一律只准考一次。四十岁以上,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是要给今后会试都定下年龄限制了!

因为朱怡炅刚刚在看会试榜和考生籍贯名录时就发现了,此次录取的贡士里有三分之一的考生都年龄偏大。普遍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倒是没有超过四十岁的。

这样肯定不行,不是说这些人年纪太大,而是这个现象很不好。

范进中举的课文,朱怡炅小时候还是学过的,当时的老师还要求他们全文背诵。虽然现在已经都差不多还给老师了这么说起来,老师居然也不说声谢谢。

若是放任士子可以终身考试,这会造成人才的积压浪费,文人士子每日不事生产,就只知道钻研如何考试。

满清乾隆六十年,各省甚至因为老头考生太多,竟然选择上报中央。

只不过乾隆没管,反而还加以鼓励,这直接导致当年来北京考会试的70岁老头达到122人,超过80岁并考完三场的达到92人。

现在可不是后世,没有工业化积累的庞大人才储备,每一个人才都不能这样荒废。

内阁对皇帝这道突如其来的圣旨猝不及防,王礼连忙劝道:“陛下,三十岁以上考生尽皆只准考一次,这未免有些太过苛刻。此次考生可是有不少都过了三十岁,还有四十岁落榜者更是不计其数”

朱怡炅说道:“那就三十五岁,朕已看过,这会试榜上,年龄最大的也才三十四岁而已,朕许三十五岁以内可以复考,已是仁至义尽。至于那些四十岁落榜考生,便借此机会,让他们都不要再好高骛远,早日去地方为官,造福一方黎民难道不好?”

“陛下”

王礼还要硬着头皮再劝,朱承训却是抢过话茬高呼:“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既可杜绝考生无端滥考,凭白损耗财力物力,也能趁机充盈地方官吏。而且此等历朝传下之陋习,合该早日废除。”

对考生年龄做出限制,并非朱怡炅独创,早在前明就有试行过,只不过没多久就不了了之。

朱承训会支持,纯粹是屁股决定脑袋,他虽是举人出身,但而今官位却不是考上来的。

与之相同,大明新朝很多年轻官员,都不是考上来。有不少甚至连个功名都没有,一路从基层不断立功升迁而来。

先前江西案的裴海成,堂堂一省巡抚,封疆大吏,实际上连个秀才功名都没。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当初可都是冒着杀头风险从龙,随后兢兢业业从基层一路升上来。凭啥那些考生就能坐享其成,考个功名就能风光无两,直接授官。

好困,脑子昏昏沉沉,睡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