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章 (1)(2 / 2)

“古时候,洛阳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哈密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之一。如今,教育援疆就像一条无形的‘丝绸之路’。”马东茹说。

而在课后的体育馆里,“粉墨戏曲”社团的学生们练习京剧、豫剧,舞蹈社的孩子们学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传统舞蹈,热爱体育的学生们则在操场踢足球、跑步……像这样的社团,豫哈实验学校共有29个。

“学校在设立社团时,充分考虑了民族特色。”校长吾其空·卡得尔表示,豫哈实验学校的学生大多住在附近,少数民族学生占比76.3%,主要是农牧民安置子女,“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既了解新疆,又能走向世界。”

提供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这是学生自己的手印,大家一起画的这面墙。”在新疆新星职业技术学院,有一面印满彩色手印的美术墙,而上面的手印来源于这里各个民族的学生。

18岁的阿布都叶孜孜·吐尔逊江,是学院里的一名维吾尔族学生,学习幼儿教育专业。他告诉记者,自己想成为一名幼师的愿望得到了很多支持和鼓励,“班里的同学们来自多个民族,他们常常帮助我。我们一起学习,将来还要一起工作。”

谈及未来,阿布都叶孜孜的语气里满是期待,“未来我会继续在这里读大专,学习更多知识,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

“前段时间我带着学生们去南疆的幼儿园支教,南疆的小朋友们,也非常喜欢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作为学院的一名维吾尔族教师,吐尔逊阿依·艾尔肯曾带领班级学生前往南疆支教4个月。

“我的学生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在支教的这段时间,学生们相处很融洽,也渐渐把我当成了知心大姐姐,什么心事啊,都会跟我讲。”吐尔逊阿依笑着说。

和阿布都叶孜孜一样,新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了平等、温暖与关爱。

“每一个宿舍都安排了一位‘小家长’。”在豫哈实验学校每间学生宿舍的房门旁,都张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印着“小家长”的照片、姓名、电话、职务等信息。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大家族,每一个宿舍是一个小家,而每一个小家都有一个‘小家长’。”据该校宿舍管理老师介绍,这些“小家长”由任课教师等组成,会定期走进宿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孩子们遇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小家长们’就会像爸爸妈妈一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托举孩子们的梦想

“在以前,我的家乡依麻木镇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乌什县,甚至没有走出过依麻木镇。”库尔班回忆道。

1982年,库尔班考上了新疆大学,成为镇上第一个走出乌什县的大学生。毕业后的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让更多孩子走出星星峡”的愿望也愈发强烈。2003年,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民办小学。

“一路走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从最初的2名教师87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45名教职工681名学生。”库尔班清楚地记得学校的每一次变化,多年的努力也渐渐有了收获,“2016年,我的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

如今,像穆萨这样追逐并实现梦想的孩子,如同天山上的一朵朵雪莲,灿烂地绽放。而撒下种子的,正是新疆多年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一项项实践。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这里的人们唱着歌、跳着舞,也逐渐有了这样的共识,“天山南北,最美的建筑是学校。”(中工网)

专家建言从种业入手保障中国猪肉产业安全

中新社三亚1月4日电(记者王子谦)第三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4日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从生猪产业的源头育种出发,就保障中国猪肉产业安全,打造“华系”猪种建言献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与消费国。“2022年中国生猪出栏万头,猪肉产量5541万吨,已形成瘦肉型猪生产育种繁殖推广体系。然而瘦肉型种猪的源头——祖代种猪,还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中国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娣坦言,由于育种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超过1万头祖代种猪开展繁育。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朱砺也提出,目前中国种猪市场存在本土猪综合效益低下,严重依赖外种猪的情况,高端原种猪97%需要进口,“由于外种猪育种创新水平不高,核心种猪出现‘引种一退化一引种’的恶性循环。”

在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中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的特色品种,形成“华系”种猪品牌。

刘娣介绍,中国是地方猪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83个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肉质好的特点,但由于资源群体小,公猪血统少,一些品种濒临灭绝。发展“华系”种猪品牌,一方面要保护好地方猪品种,同时利用引进猪种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率高的特点改良“华系”种猪,筛选最佳组合推向市场。

朱砺则建议,为解决外种猪本土化的现实难题,中国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导向的现代商业化育种模式,对引进猪品种资源进行适应性驯化与基础数据库构建,建立外种猪本土化高效培育的综合技术体系,产业化推广示范。

“种猪质量是影响生猪产业效益的核心要素,在基因组时代,猪育种有新机遇。”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书红正在带领团队开展猪全景表观基因组的研究,致力于通过基因的精细调控,为性状遗传解析提供支持。她说,科学家将构建猪基因组数据库,建立基因组育种新模式,提高育种效率。

广西生猪产业创新团队育种岗位专家、广西大学教授赵云翔也提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发展,以及基因组选种平台的普及,未来基因芯片检测与数智化育种将成为普遍趋势,“人们或可对猪实行个体化管理,追溯从曾祖代到商品代,每只猪的系谱信息。”(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