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师道:“你不自己去?”
杨元奇说:“我请假跑回来,这要四处招摇,一个弹劾能把我打趴下。还是老老实实躲在云良阁好。而且……唉,不提罢,我想清楚了再和你聊。”
杨元奇对于新旧两党这场党争没有好感,如果有一天他必须做个选择,哪怕有苏轼的关系在,他觉得他极有可能站在新党这一边,他觉得只有站在这边,才有可能把士大夫的目光引开,眼光不能都盯着土地。何况就将门眼前的利益,新党的对外策略也更符合将门发展。
杨元奇又写个一封长信,他没有苏轼的文采,他只是把他的想法写下,要人带去给苏轼,他是他的师公,作为小辈他怎么问询都行。
这是后世留存不多的关于杨家治政思路成型的信件,从信件能看到一些策略的影子。只是最为可惜的是杨家内部族群那庞大的信件绝大部分没了,后世史学家认为有了那些,就能摸透杨家发展的脉络。
那些信件随着杨家那代最后一个人离世,一把火全带走了。李清照满脸哀伤的求恳跪着满地的录史的人:“都是些私人物品,让我带走吧,到了那边,有这些哪怕他们不记得了,也能在信中想起。”
……
杨元奇收到苏颂的帖子,让他去府上,杨元奇屁颠屁颠的跑去了。
看着这个小了不知道多少轮的后生,苏颂有些感叹,他不过偶然看中了杨兴武这个中下级官员,没想到杨兴武这个儿子真能在西北打出名堂。
苏颂说:“既然老老实实的学会韬光养晦,怎么听韩公廉说你整天打他主意的。”
杨元奇回答:“那不是以为他留在开封还不如去西北么,现在我可没这么想了啊。就是他那个玩意怎么动辄就是几年好造的,花的那个钱给我,我觉得自己都敢带着几个军冲出去找西夏蛮子麻烦。”
苏颂呵呵的说:“都是你们领兵的,讲究大开大合啊。精度,精度!那才是一国之本。”
杨元奇点头道:“就是太耗人心力了,苏老大人关注这个,不代表大家都关注呀。”
关于天文对于农耕文明怎么说重都不过份。一部“农历”结合了阴阳两历,其精确度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实则被士子看轻了。你就想想哪怕提升个一成的农作物产出,那是一笔多大的财富。
苏颂说:“你知道就好,也要有东西让人看到别人才会关注啊。韩公廉拒绝你几次,不好意思和你说。我就不客气了,你顔楼不是开了么?不是很有钱么?有空帮他们多寻寻这些方面的东西。”
杨元奇应承下来,得找个时间自己捋一捋,总能再搜刮点东西出来。
苏颂道:“叫你来还有件事,你父亲也刚好在定边,上次不是要你整理点西夏的东西出来,你可给我记好了,战事不紧,这事放在心上,回去以后理出来带给我。另外,职方司说太原北水帮要建条私商在西夏,别人不在意这事,我多少知道点你的东西。你倒是说说怎么回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