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49章 摆烂的官家(1 / 2)

第249章摆烂的官家

“回海学士,在下已经和盛家六姑娘定亲了。”李安说道。

“可是积英巷盛家?”海文仁问道。

“正是。”李安点了点头。

“盛台任老夫也有耳闻,为官清廉,能力不俗。你倒是找了个好岳家啊。”海文仁笑道。

这话倒不是客套,海文仁对于官场那种拉帮结派很是看不上。

而盛纮为人圆滑,从不参与这些,在海文仁眼里就是正直的好官了。

接下来海文仁并没有继续聊这些,而是转移话题聊到了当下的一些时政。

苏家父子都说了一些各自的见解,李安只是偶尔说了几句,把表现的机会让给了苏家父子。

中午海文仁留他们在家里用了饭,李安才随苏家父子告辞离开。

一般来说,金榜题名后,除了状元榜眼探花外,只有少部分人会留在京城为官。

李安苦笑着摇了摇头,他虽然有些信心,却也没有很大的把握。

那些中榜的,总不能才学都比苏洵高吧?

科举才学只是一方面,临场发挥和运气也占了很大因素。

剩余大部分的人,要么给个散官,等待空缺,要么下放各地做一些县属官。

只要他能展露才学,又有海文仁举荐,以后真的金榜题名,不说进翰林院,去秘书省当个校书郎还是有机会的。

海文仁在石林中的声望很高,被他夸赞,确实可以让李安短时间声名鹊起,但若李安不能展露相应的才学,不仅没多久名气就会消失,就连海文仁都会受到非议。

“对了,这段时间你记得好好准备上元诗会,海学士对你称赞有加,必然会在官家还有朝中一些大臣面前夸赞伱。到时候你肯定会名扬汴京,若是不能展露一定的才学,就辜负海学士一片苦心了。”苏轼说道。

李安即便又过目不忘之能,也没有太大把握能一次考中。

“嗯,我明白!”李安点了点头。

单纯的扬名李安不在乎,但若是有好处的,他肯定要抓住。

“子谦,你那一番关于改革变法的言论,就连海学士都十分佩服,等你明年金榜题名,到时候必然前途无量。”

“你就别自谦了,以你的才学,一个乡试哪难的倒你。”苏轼反而对李安很有信心。

好歹读了几年书,李安对于官场上很多事,都有一定的了解。

结果呢,会试的时候还不是落榜了。

县属官要想升为县主官非常难,大多数官员可能就在属官的位置上干一辈子。

回去的路上,苏轼和李安同乘一车,笑着说道。

就拿苏洵来说,人家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文章就连海文仁这种翰林学士都称赞不已。

“子瞻过誉了,今年的乡试能不能过还不知道呢。”李安摇头道。

李安差的就是作品太少了,不然当初靠着警世四言积累下的名气,再有几篇好的文章和诗词,早就名传天下了。

当初他得到海学士的称赞,没多久便名传汴京,他的那些文章诗词一时间很受追捧。

虽说校书郎只负责掌校典籍,是个清水衙门,还没有实权,但好歹是個京官不是。

相反,能留在汴京的,虽然基本都是进一些清水衙门,没有实权,但是熬个几年后,外放到地方,起步都是一县主官。

这也是属官难升迁的原因之一,地方治理的好,功劳主官占大头。

县令什么的有空缺,京城外放的官员又给补充上了,哪有属官的机会。

地方上官僚乡绅,本就局势复杂,不能成为主官,这官就更难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