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8章 春秋无义战(2 / 2)

而策则是计策,是针对某一件事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个小吏大声念着题目,从李安考间外走过,李安听完,连忙在至上写下‘春秋无义战’五个大字。

这就是这次的论题了。

这是《孟子.尽心》中的一句话。

原文是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伐,上伐下也,敌国不相争征也。’

大概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国或许这国要好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当然了,这只是后人对孟子这句话最广泛的一种理解。

对于古文古诗,后人总有各种理解,因此也产生了很多争论。

简单来说,就拿古诗来说,从字面理解是一种意思,代入作者当时的境遇心情,又能品读出另一种意思。

但是有可能作者就是字面的意思,也有可能是另一种意思。

至于到底什么意思只能去问作者了。

套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李安写完题目后,就拿着笔皱眉思考该怎么答题。

《春秋》中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

由此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持否定的看法的。

而孟子主张的是“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思想,颇有种关下大同的意思。

这种思想是好的,但是人性是复杂的,并不现实。

别的不说,就拿宋朝来说,要是真论起来,宋朝的不少皇帝倒是很符合孟子的思想的。

宋朝实行的是垂拱而治,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真宗打战打赢了反而给敌国赔款。

看着是不是很憋屈?

但是“澶渊之盟”确实实现了百年的和平,没少被读书人称赞。

但是李安对此却丝毫不认可,从历史唯物论来说,春秋确实无义战,但这种战争却是必须的。

他更认同的是《司马法》中说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宋朝前期军队战斗力还是有的,但是澶渊之盟后,和平是和平了,军队战斗力却没有了。

到如今连个西夏都打不过了,可笑不。

但是文章却不能这么写,如今不战是主流,若是他的反驳这一点,文章写的再好,估计也会被打上‘异类’的标签。

要知道,文章看的不仅是文词,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核心思想。

李安的思想就属于离经叛道那一类的,能中就怪了。

思考许久,李安才动笔写了起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李安停了下来,揉了揉有些酸涩的脖子。

文章他已经完成了,当然了,现在只是初稿,需要不断的修改推敲才行。

李安喝了点水,沉下心一句一句的推敲了起来。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