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则根据考古学家和史学家分析,古时1般人讲话,和现代人差不多随便,包括有文化、有地位的人,也不过多了些成语用词,以及好句出处之类的。
可是竹邑族所做的事情让我感觉奇怪。
毕竟地面分隔出来的每1块不小,就算详细阐述也足够了,干嘛非要用文言文1样的简略内容?
另外,第1块和第2块内容8竿子打不着,而且字数和语句习惯也天差地别,不难想象这是两人雕凿的,但目的不详,可能都不属于同1个时代。
就在我们思索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陈倩派出的手下们有了反馈,似乎在1侧,他们找到了不得了的东西,好像1个巨大的井盖,凸出地面约有半人还高。
看汤1局仅仅解读了两块石面的内容,就显得劳累不堪,可见对刀体文字的熟悉程度还是不容乐观,没办法批量进行。
既然这样,我们决定转移注意力,随报事人1起,来到了那所谓的井盖前面。
等到真正看清其真面目后都是1惊。因为这个东西与其说是井盖,还不如说是1个平台。
其整体呈慢圆形,直径起码超过了十米,果然凸出地面约半人多高。
之所以会被他们看成井盖,是因为整体都是石筑的,严丝合缝,就像浑然天成1样,看不出人类故意修砌的痕迹。
而在顶部,竟有1个青铜盖子,厚度约有1巴掌,重量难以估计。
虽然青铜的冶炼技术中国人很早就会了,可以当时的科技,想要做出这么大1个青铜盖子,要耗费多少树木作为燃料?而且这么大的东西究竟怎么运进来的都是怪事。
我甚至看看头顶,估算着当年竹邑族那些人,用各种办法将盖子运过来,而后靠绳索或其他东西辅助,1点点垂下来。看似方法可行,但又是怎么进入到山体之内的呢?
难不成在山上开了个大洞,而后又用妙法,填不上了?
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陈倩说了:“别想那么多没用的。古人的智慧,远比你我想象中要超远许多,这不是我们要追寻的重点。”
之后她命令手下,大家伙围着这东西转圈,希望弄清楚这是什么玩意。
其中主要的猜测方向,是久生木的根在难以预计。
最终没有办法,陈倩下令,要把青铜盖子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
尽管这东西看似很大,重量难以估计,但我们人多,且带着不少工具,甚至还有简易的吊装绳索和挂钩,只要找到合适的点着力,就能轻松将其打开。
简单商量过后,队5中没有反对的声音,于是我们分工合作,准备打开盖子。
队5中有4人去找悬吊所需的支点。按照陈倩地指示,最后在我们头顶的位置,可以考虑借用根系,多挂几条,以防万1。
而另1只队5,开始清理青铜盖子周边,横生的植物藤蔓,尽量将盖子与石头基座剥离。毕竟这玩意放在上面数千年了,几乎和基座融为1个整体,如果不事先做个简单清理,恐怕就算有吊装工具也是没办法打开的。
手下人大多分了出去,陈倩则拉着我们几人,直接来到盖子上面。
1方面是想看看上面还有没有文体或图形提示;另1方面想找找钩挂点,1会好用。
起初我以为青铜盖子在这种环境下,放置了数千年,可能铜性早被淘尽,1定会脆弱不堪;稍有不慎,或用力不均,就可能踩破盖子掉下去。
谁知等到我们真的爬上来后才明白,担心全是多余的。
由于盖子太厚,站上十几个人都不成问题,我甚至还在上面蹦跳几下,根本是纹丝不动。
此时汤1局和笑笑在检查盖子上,有没有文字。很快便给出了结论,上面只有1幅描绘竹林的图画,却没见半个文字。
而图画采用的手法,竟然有不少镂空工艺,正好让我们做钩挂使用。
当然,这要是让研究历史的老学究们见了,大概要哭死的,我们也会成为千古罪人,被枪毙十分钟都嫌不够!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