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庶的心哆嗦,不得不赔笑脸把她拉回来,闩好门,好言好语相劝,不是劝她回心转意,而是劝她把行动计划弄得天衣无缝才行。
何诗茵这才又转怒为喜。
此时的庞庶打开了自己的小算盘,也许这是天赐良机,是试身手的机会。
何诗茵是俭清旳爱妃,她想弑君,那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办到的。
当然在杀俭清的同时必须除掉储君俭威,幽禁皇后。
如果一切顺利,无非有几种结局,一是全国大乱,秦王、晋王、燕王、鲁王联合起来杀向王城靖难,天下从此分崩离析,但这并不妨碍俭勋在偏安的小朝廷称帝;另一种可能是阴谋败露,俭清远见于未萌,将俭勋的夺位阴谋扼死于摇篮之中,俭清来个大清洗、大杀戮。
相比之下,庞庶宁愿要第一个结局。
如果何诗茵的阴谋流产,那他庞庶必定是雪化尸露,不可能幸免
如果铲除了俭清和俭威,天下一时无主,靠着庞庶的党羽势力,想拥戴谁为帝,应当说是容易办到的。一旦俭勋称帝,外面各王的“靖难”立刻变成了反叛,正统在王城!
在何诗茵决定铤而走险之前,迫于俭清的压力,庞庶不也准备破釜沉舟。
那不过是不得已的下策,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再者还有天下人心的向背,后人的评说,而且成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
退一步说,即使侥幸得手,他自己黄袍加身,也会招来四海声讨。
他也有过另外的设想,那就是扶植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当太上皇,等水到渠成时再把傀儡一脚踢开,实现改朝换代。
现在他受了何诗茵的启发,觉得自己会少费很多气力,少担很多风险,让她和俭清去火拼,他坐收渔翁之利就行了。
俭勋一旦在他扶持下继大位,那天下不就是他庞庶的吗?
庞庶办什么事都是留有退路的,他在与何诗茵详细谋划行刺俭清细节时,也想到了万一败露的可能;他可以与何诗茵分享成功的果实,却不能与她同担失败的罪名。
庞庶觉得自己无论如何要为自己留一手,但这也是很费踌躇的,事情瞬息万变,他须以不变应万变,那不变的核心便是“利我”二字。
俭清近来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何诗茵和俭勋身上,反把庞庶暂时放到了次要地位。
自古君权、相权总是相辅又相左的,但历史上还真没有发生过因相权过重导致宰相抢了皇位自立的先例,俭清觉得他把庞庶的潜威胁看得太重了。
其实,一个人的权势太重,自然要造成皇权失衡,大臣们都会去讨好宰相,专权、擅权当然不利社稷,但这只是调整的事。
如果俭清在哪个早晨上朝时发一个上谕,把宰相的权柄削去一大半,那他庞庶不是顿时像折了羽翼一样,没有专横跋扈的本钱了吗?
一定程度上讲,相权的大小、失衡与否是皇上可以调节、控制的。